中國教育進入下半場,培養“學習力”將成為教育的核心

技術賦能、政策規範,這些給中國的教育帶來很多新的變化,甚至有人認為中國的教育已經進入了下半場。那麼在下半場,教育該如何發展?面對技術、政策等方面的變革,教育創新創業還有哪些新的機遇?

11月18日至19日,由愛樂奇與精銳教育聯合主辦,以“創想賦能 智啟未來”為主題的第六屆學習力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中,多位嘉賓分享他們對於中國教育未來發展的看法。

中國教育下半場,學習力比學習量更重要

2018年是中國教育行業充滿希望與迷茫的一年。一方面,教育市場需求旺盛,在線教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滲透進教育的各個環節,為教育行業帶來極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國家發佈的一系列政策法規管制,也引發了全行業的洗牌焦慮。

在政策和技術的影響下,中國教育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愛樂奇創始人兼CEO潘鵬凱認為,“中國目前以應試選拔為主線的上半場將結束,進入下半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將是‘匹配’, 匹配個人的需求、家庭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

未來,將由中教+外教+AI助教教授AI數碼教材,在教學過程中,AI將通過人臉、語音、情緒識別全面記錄學生的每一次學習行為,然後由系統進行全方位分析,最後進行優化,做到自適應學習。”潘鵬凱介紹,圍繞“匹配”這一關鍵詞,依託人工智能技術,需要解決教什麼、誰來教、怎麼教三方面的問題,未來30年教育的思路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雖然未來教育將與現在大不相同,但是教育的初心是不變的,嘉御基金創始合夥人、董事長衛哲認為,所謂教育的初心就是“培養孩子的學習力”。“我們都說力、量,教育與其他行業不同,不需要‘加量不加價’,需要的是通過教學、技術等方式,培養孩子的學習力,減少孩子的學習量,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質量。”

那麼,什麼是學習力?精銳教育創始人兼CEO張熙做了詳細的闡述:“學習力分為三個方面,即學習的動力、能力和毅力。”他表示,在學習力面前人人平等,教育工作者希望做到的是“讓學生能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學習的奴隸。

技術賦能、政策規範,教育創新創業新機遇

近年來,隨著資本和創業者的大量湧入,教育領域各賽道不斷升溫。而政策和技術的變化卻帶來了行業變化和焦慮,但是同時變化也帶來了新的機遇。面對新的變化,教育行業的從業者該如何把握機會呢?

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聖足對今年以來的政策做了解讀,他提出:“對於培訓行業來講,規範將是一道永恆的主題,不會說過三個月這陣風吹過就過了,這是一項常規工作。所以對於培訓機構,總量是要控制的,存量是要規範的,而增量則要引導到數字教育上來。”

在政策規範的同時,技術發展為教育行業增加了更多的業務模式,但是層出不窮的新業態也可能令教育從業者們找不到發力點。從線上線下、一對一一對多的模式之爭就可見一斑。

科學隊長CEO紀中展認為,在線教育其實不是未來教育的最佳狀態,未來,線上與線下將不存在明確的界限,更多的是融合。“科學隊長的模式是大班直播、小班輔導、在家實驗、動手實踐,大班直播是在線教育‘學’的標準化,小班輔導是‘習’的個性化,在家實驗和線下店的動手實踐則可以完成線上到線下的融合。”

在線教育給教育行業帶來新發展的同時,今年,AI+教育也成了一大熱詞,億歐曾盤點了佈局AI+教育的公司,有超過60家。然而,也有很多以AI為噱頭的教育公司,衛哲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90%以上的公司都是“偽”人工智能,教育行業的“AI+”也有很大的水分,那麼AI+教育到底要怎麼發展呢?

“AI可以成為真人老師的助手,因為真人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而AI則可以通過知識圖譜的方式,為每一位學生制定學習方案,給到真人老師以支持。”溢米輔導創始人兼CEO李曉峰認為,老師的工作是思想傳遞的過程,是不會被AI取代的,真正應該做的是給老師以輔助。

精銳教育研發技術中心總裁馬牧原則認為:“在AI技術的幫助下,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打造有溫度的個性化教育,從精準教學和定製化服務兩方面,將科技與教育服務相結合。”

當然,技術變革帶來了新的機會,但是教育行業說到底是一個慢行業,需要靜下心來打磨產品,做好服務。昂立教育集團常務副總裁王曉波指出,在這個變革、動盪的時間窗口,要做好必須做的事情,特別是打磨產品。“廣義的產品不僅包括課件,也包括師訓,同樣擁有一套課件的老師可能存在天壤之別,教學效果不是光由課件教材決定,也由老師決定的,從這個角度來講,變革中需要更廣闊的產品思維。”

變革帶來機遇,機遇又與風險並存。未來,進入下半場的中國教育將如何健康發展,需要所有行業人士一同努力。

相關推薦:

「教育科技30+」愛樂奇CEO潘鵬凱:不要等到人人都談AI再去追風口

「教育科技30+」精銳教育張熙:讀書是逆人性的事,要做有溫度的教育

AI+教育:沒有教研和數據的人工智能就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