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官窑瓷器特点

大明王朝是汉人统治的天下,结束了少数民族的统治,整个明代1368——1644年,先后有十七个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最高峰。

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中嘉靖,万历量最大。

下面样子收藏网从瓷器的胎骨、造型、釉色、装饰、款识几个方面介绍明代早期景德镇官窑瓷器特点。

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官窑瓷器

一、官窑瓷器胎骨:

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烧造的瓷器的胎也是不同的。到了明代景德镇的瓷器,由于选料和淘炼技术的提高,胎质比元代细致、洁白,在器物露胎处,因胎内含有杂质,经入窑烧制出现火石红的现象,较元代的氧化铁红斑有所减少,胎体较清代厚重,尤其盘碗的胎比清代厚重,胎较以前透明,声音也比以前清脆,大件器物胎比元代薄,并且还出现了薄如卵幕,莹似玉石的脱胎瓷器。

青花云龙纹盘,明洪武

青花云龙纹盘,明洪武

青花云龙纹盘,明洪武底足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二、瓷器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三、官窑瓷器釉色:

我国的瓷器到了明代无论在单色釉和彩瓷上都比以前有了发展和创新。代釉质多肥厚滋润,除宣德时期外,釉面都较平静,很少有棕眼,器物的口沿足边有轻微的垂釉痕迹,清花器的釉色多白中闪青,俗称亮青釉。此时器物底足里面釉面常和其他部位釉色不一样。单色釉方面:明代有了釉汁肥润如脂的“甜白”、釉色浑厚艳丽的“鲜红”、鲜艳透明的“宝石红”、嫩黄莹明如鸡油的“黄釉”以及烧制非常成功的近似孔雀羽毛颜色的“孔雀绿”、“孔雀兰”色釉。

除了宋代黑白花瓷,元代的清花、釉里红器外,明代以前的中国瓷器基本上以素瓷为主,即以单纯一色釉为主。到了明代这一时期青花瓷器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明初期仍用元代的色泽浓艳、晕散的“苏泥勃青”料。明代中期用了发色淡雅、柔和的“平等青”。明代晚期用了蓝色闪紫、艳丽的“回青”料。青花瓷器在明代瓷器中占的比例比较大,除青花瓷器外,明代彩瓷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金彩的使用也比以前多了。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合碗,宣德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合碗,宣德款识

四、明代官窑瓷器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时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不拘一格,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优美。明代早期多用一笔点画的手法,以后用勾勒填彩。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的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画的龙嘴较长称“猪嘴龙”,明代龙的眼一般都画在一侧,明代早期龙的鳞画的比较精细,明代晚期有的龙鳞画的草率鳞为几条线交叉画成菱形,龙爪画的比清代简单,但比青代及后仿品的龙爪画的有力。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我们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在明代的瓷器上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也比以前增多,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这也是明代瓷器纹饰特点之一。

五、明代瓷器款识:

明代官窑年款的出现也是一个创始。明代以前没见过带官窑年款的瓷器,识别款的真假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风格、书法特点,这对鉴别瓷器的年代真假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明代年款的字体豪放、不拘一格。字体生动有气魄,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的说法。

明代瓷器带官窑年款很普遍,有楷书、篆书,以楷书较为常见。款的排列有横款、竖款、单行款、双行款,还有极少数环行款、十字款、四字款、六字款,款的外圈有双圈线,也有不带圈线的。明代款的圈线比清代粗,圈线的起止处连接的不准,有时出现错开现象,两圈线之间明代离得远些,清代离得近些。

明代时款多为青花楷书款,明中、晚期的彩瓷的款,偶有用其他颜色的。如红色、紫色的。另外也有刻款、印款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看好像深入胎里,而清初仿明,尤其是清后期仿明的青花款用放大镜仔细看,款多浮在釉中,色也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