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日本就没有如今的现代汉语!这是真的吗?

引言:

萌、便当、达人、萝莉、声优、宅急便、写真、御宅族、人气、刺身、正太、御姐、案内、告白、逆袭、哲学、医学、生物、化学、自然、思想、理论、数学、科学、手续、资本、干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阶级、生产、唯物论、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矛盾、对立、辩证、实践、意识、经济、知识、正解、违和感、花道、剑道等等..”

以上你知道的,不知道的,对话中说到的,写作中用到的,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和制汉语」已经在你的生活中潜移默化成为交流的「必备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中国文化,日本一直奉行“拿来主义”,中国也毫不悭吝。汉字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确切时间点目前尚无定论。其中一种说法是,735年4月26日,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695~775年)向日本朝廷进献从中国带回的“大礼包”。而他对日本最大的贡献,是从中国带来了汉字,并参照汉字偏旁,创造了「假名」。



遣唐使の航路

日本汉字(日语:漢字/かんじ),又称日语汉字、日文汉字,是书写日语时(特别是现代日语)所使用的汉字。

日本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现代中文使用的汉字(包括简化字和繁体字)大同小异。古代日本几乎完全使用汉字书写文言文。自近代以来,出现一部分由日本人独创的汉字,称为

日制汉字和制汉字,日本官方定为国字,当中部分已被中文收录。和制汉字主要指未被中文吸收的汉字。最后再从和制汉字中衍生出和制汉语

和制汉语?华制汉语?

和制汉语是指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用的新词。19世纪末起,大量日语的汉语词流入中国,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词。这类词汇的来源可分为被日本人赋予新意的中国古籍里的旧词以及日本人原创的新词;前者如“洋行、社会、经济”等,后者有“大根、抽象、哲学”等。

与「和制汉语」相对,由中国人或与外国人合作翻译西方书籍时创制的新名词被称为「华制汉语」。如明代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解说的《几何原本》前六卷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等..



马泰奥·里奇(意大利语: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汉名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日本引进的汉字词大致有三大类

(1)日本固有的词汇。如场合、场所、舞台、道具、服务、副食、复习、表现、身份、交通等。

(2)19世纪末,日本人将欧美的词语译成的新词,再翻译为汉语的词语。如主动、肯定、否定、文学、路线、铅笔、保险、分析等。

(3)80年代以后进入中国的新造词。如人妻、料理、寿司、新干线等。

那么如此丰富的汉字词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呢?

18世纪中叶,日本开始有人翻译西方新事物。19世纪明治维新时代,日本人大量系统性翻译西方书籍,为解决翻译新概念时“无词可用”的问题,利用汉字表意的特性翻译出一系列意译词。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推行义务教育在全日本各分区建立学校,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日本人借用汉字系统性意译了西方先进概念,大量外语涌入日本,他们用汉字进行翻译和解释,起初在翻译时陷入不少无词可用的困境。由此创造出了众多的和制汉字及汉字词。随后,我国留日学生,如孙中山,鲁迅等中国新时代知识分子直接从日语中将这些词汇「拿来」,它们便顺利进入了汉语语境。

中国的「维新志士」与华制汉语

其实有许多西方外来词中国都曾经拥有自己的华制词语,例如维新志士谭嗣同曾在其哲学著作《仁学》中,将代表「客观规律」的英语译为「天理」,将神学宗教译为「神教」,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译为「格致」意为即格物致知,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学问

。。

其实许多中国所翻译的外来词,完全符合翻译的核心理念——「信达雅」。但无奈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信息大量涌入导致许多优秀的「华制汉语」遭到时代和人民的唾弃。

给大家举部分栗子:

华:乌托邦 和:理想乡

华:资生学 和:经济

华:拓都 和:全体

华:官品 和:生物

华:部勒 和:部署

华:群学 和:社会学

华:逻辑 和:论理

华:天直 和:权利

华:天演 和:进化

等等..

日本「国字」,音读和训读?

那些被日本「改装升级」后的全新汉字,被称为日本

「国字」,而这些字很大部分未被中文所收录。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国人去日本的时候,看到许多汉字明明很熟悉但却又很陌生不懂其意的原因所在。

汉语的音韵构造与日语由很大差别,所以日本人在学习汉语时只能模仿汉字的原音,后来这些读音受到日语的影响演变成日语化的发音,被称为「音读(音読み)」。同时,日本人还会讲一些日本原有的词汇以汉字替代,不管汉字原来的发音如何,指利用汉字的字义来记录这些原有的词汇,这样汉字就产生了另一种读法,称之为

「训读(訓読み)」。

如:

峠(とうげ,tōge):山口,鞍部。同“岭”。榊(さかき,sakaki):红淡比(植物名)。畑(はたけ,hatake):旱田,田地,专业的领域。辻(つじ,tsuji):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头。躾(しつけ,shitsuke):教养。不常用,同“仕付け”。

比较典型的字词例子就是日语:大根(だいこんdaikon)和中文萝卜(luobo)

汉字对现代日本的影响

日本政府与1946年公布了1850个「当用汉字」,即应当使用的汉字。「当用」以外的汉字改为假名。1981年又修订为1945个「常用汉字」,不再强制国民使用汉字。


汉字在日本是非常常见的,在日语里面表达非常正确,或者书面性质的词汇都是汉语。日本人的名字一般是由4-5个汉字组成,极少使用假名。而在正式的情况下,尤其是文书契约,严肃的书籍里面,汉字占据很大篇幅,可以说是离不开汉字。

但实际上汉字对于很多日本人来说都是让人十分头疼的,可以明显感觉到大部人人都在最低限度地使用汉字,能不用就不用。所以很多人都直接用假名代替了复杂的汉字。有时,在日本写东西的时候大量运用汉字,还会被称赞很厉害呢。

争议的声音

对“近代新词都是从日本流向中国”的批评

据日本成城大学教授陈力卫的研究指出,有些人不加考证地照搬“近代新词都是从日本流向中国”的说法,导致这种说法愈演愈烈并且快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认为这种说法有许多误解和臆说,其中最大的一点是完全忽视了由中文直接进入日语的大量新词。

他指出近代新汉语词可分为三类:

(1)中国创造、流入日本的新词:电气、电报、电信、铁道、工业、银行、保险、医学、化学、直径、风琴

(2)日本用中文的古典词对译外来概念:演说、主义、经济、社会、文学、文明、教育、艺术、思想、自由、交通、流行、革命

(3)日本创造、流入中国的新词:电话、商业、情报、象征、科学、美学、美术、哲学、心理学、地理学、天文学、客观

陈力卫表示,一般人完全没意识到第一种的可能性,而媒体报导又只基于第三种的事实,再将第二种扩大解释,便导致了一面倒的结果。他亦指出:“……迄今为止好多被认为是从日本进来的词实际上早就存在于英华字典中或西学新书里了,这一事实在中国国内的汉语研究领域内恐怕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现在有人认为在孟子年代已出现的“人民”一词也是“和制汉语”

结语: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源远流长,这不襟会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先「维新」,先对西方文化打开国门的是同时代的清政府,或者更早时期的中国政府,如今的语言又将会是怎么样的体系呢?

希望中日友好40周年的如今,我们鳄鱼日语可以为中日友谊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成为各位努力家们寻梦路上的一块砖瓦,实现中日共同进步。

来鳄鱼学好日语,鳄鱼的日语教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