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清末时的外国殖民地到底是什么样?


教会学校 清末北京的教会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外语人才,很多中国孩子在这里学到基本外语知识后,成为了翻译、买办、或外国公司的职员。当时北京有大量外国商业或政务活动,需要一批既了解本地状况又通晓外语的人才,但相对外国雇员来说,这些孩子学成后从事的都是低端的工作。


殖民地风格建筑 汤姆逊到达福州时,这里的外国社区已经成熟。可以看出这座西洋风格的建筑周围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照片中几个外国人似乎很享受这里的风景。
外国人居住区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州是第一批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茶叶市场之一,大批外国淘金者蜂拥而至,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里面有俱乐部、图书馆和网球场。汤姆逊到达福州时,福州的外国居住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外国人居住区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州是第一批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茶叶市场之一,大批外国淘金者蜂拥而至,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里面有俱乐部、图书馆和网球场。汤姆逊到达福州时,福州的外国居住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伦核士街 即现在的摆花街,位于香港中心位置,连接荷里活道和威灵顿街。1869年,爱丁堡公爵在去印度途中,短暂访问香港,成为第一个访问英国直辖殖民地的皇室成员。为了庆祝他的到来,香港街道装饰一新,这条大街就搭起了中国牌楼,两边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和卫兵。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为17世纪20年代竣工的圣保罗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风格与东方建筑风格,雕刻精细,巍峨壮观。教堂后于1835年惨遭大火焚毁,仅留教堂前的由花岗石建成的前壁,因貌似中式牌坊而得名。
仁慈堂废墟内景 天津仁慈堂是1862年法国传教士建立的收容中国孤儿的慈善机构。1870年,慈善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瘟疫大批死亡,慈善堂将之葬于河东盐坨之地,每二、三人一棺,尸骸暴露,惨不忍睹,引起群众愤怒,慈善堂于是遭焚毁,堂中十位修女也被杀死。 此事件和“火烧望海楼”一起被称作“天津教案”。这张照片摄于慈善堂被烧毁后不久。
天主教堂遗迹 九江港在鸦片战争后被列为通商口岸。照片中的拍摄地距离九江10英里,据说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天主教堂,但后来被太平军焚毁。汤姆逊通过遗迹里的巨石雕刻推断,教堂很可能和1596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有关。站立于遗迹之下的老妪更增加了一丝苍凉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