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豆的人儿
纵观整个西方艺术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西方艺术是灿烂的、传奇的,最具有特色的还是属于西方的油画艺术,现如今的世界名画更是不计其数,在油画艺术中诞生了很多艺术大师,他们都有不同的经历以及卓越超凡的技艺,那么艺术大师伦勃朗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伟大的画家,他有个最拿手的绝活,被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用光”,伦勃朗创造了影响整个油画艺术的“光影明暗对比、空间透视效果”,这全新的“光影效果”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光影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光影效果”要显的单调些、暗淡些,
至于伦勃朗一生之中创作了哪些作品,就不详细解释介绍了,可以这么说伦勃朗的一生是“光影效果”的一生,他的“光影效果”不只是影响整个世界油画的创作技法,伦勃朗是油画艺术的改良者,而且他的“光影效果”还被运用在了摄影技术之上,毫无夸张的说伦勃朗对艺术的贡献不会低于全能天才艺术家达芬奇,
艺术有属于艺术的价值,然而艺术的价值是依靠艺术家来发现的,艺术创作中,勤奋很重要、天赋很重要、艺术修养更加重要,如果伦勃朗没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他无法感受艺术存在的魅力,也就无法尽全力的发挥他超人的艺术天赋,伦勃朗的一生都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生,
换句话说,如果西方艺术没有伦勃朗,那么神奇的“光影效果”将推迟好几个世纪才会出现,或者说都不会出现,同样形象逼真的“超写实主义”画派也未必会诞生,虽然艺术里少了哪个艺术家,艺术都依然存在,但是那些极具天赋、技法卓越超凡的艺术家会为艺术的魅力“锦上添花”,伦勃朗就是那样的艺术家。
诗夜城主
不得不说,伦勃朗的艺术生涯充满着戏剧性的味道,跌宕起伏,坎坎坷坷,既令人羡慕,又令人惋惜,既令人捧腹,又令人遗憾。前面的朋友已经对他生平作了详细的介绍了,在这里,我只说几点伦勃朗搞笑的事儿,与大家分享。一是出身于富家,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伦勃朗是九个孩子中最小的,也是最聪明的。二是伦勃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来,许多人找伦勃朗画像,伦勃朗的生活过得挺滋润,但是,剧情反转了!伦勃朗竟然与保姆通奸,并且生了孩子,名声受损,越来越少人请他画像,他走在了破产的路上,一直到死。三是伦勃朗光。在绘画的过程中,伦勃朗用光的艺术非常高超,所以在艺术界有一个名词,伦勃朗光!就像以李宁命名的体操动作一样,太厉害了!
hi123
艺术大师伦勃朗(1606年——1669年)出生在荷兰西部小城莱顿,是西方美术史上绘画巨匠之一,后世美术评论家用“两个最伟大”来给他定位,一个是“西方美术史上17世纪最伟大画家之一”,另一个是“荷兰美术史上最伟大画家”。
《花神佛罗拉》
这样的评论没有任何争议。实际上,把伦勃朗定位为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画家时,还出现了不少小插曲。因为生活在14世纪的荷兰画家杨凡艾克被誉为“欧洲油画之父”,是他通过对“蛋彩画”的改进,把蛋彩画发展成了油画,这个贡献非常伟大。
伦勃朗之后,生活在19世纪的荷兰画家梵高,同样是一位绘画大师,他促进了西方油画从古典性向现代性的转型,贡献也不小。人们各说各有理,这三位画家背后都有很多支持者。
《沐浴的苏珊娜》
在争执不下时,人们就从全面性和对油画技法的贡献大小来评判,最后得出,因为伦勃朗在油画创作中,尝试过风景画、宗教画、肖像画、风俗画等多种题材,并且,他独创的“伦勃朗光线”,对油画技法的革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摄影艺术产生后,“伦勃朗光线”被广泛应用到摄影中,极大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最后,大多数人同样把伦勃朗誉为荷兰最伟大画家。
《等待托比亚斯的莎拉》
伦勃朗一生活了63岁,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在1640年之前,他的前半生,他享尽了荣华富贵,而后半生穷困潦倒。他穷困的根源是因为他为艺术而艺术,不断尝试用新技法来创作绘画,人们都习惯了他之前的绘画作品后,对突然产生的新画法不是那么买账,他的作品订单急剧下降,收入比以前大大减少了。
那个新技法就是伦勃朗在自己35岁左右时创造了“伦勃朗光线”。
《夜巡》
“伦勃朗光线”的灵感来自舞台艺术,有效增加了画面的戏剧效果。我们在剧院观看戏剧时,可以看到主要人物的活动都集中在光线明亮的光圈里边,而光圈周围相对昏暗,那是为了突出主要角色。这种技法被伦勃朗运用得娴熟自如,能非常有效地突出画面的明暗关系和层次感,尤其画面亮光部分,一下子可以吸引到观者眼球,让观者明白这幅画的精华所在。
《浪子回头》
毕竟“伦勃朗光线”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刚诞生之际,许多人不理解。因为不理解,直接影响了伦勃朗卖画和收入的多少,让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
实际上,伦勃朗的主要代表作几乎全在他生活困顿时期创作的,如《夜巡》创作于1642年,《苏珊娜洗浴》创作于1647年,《沐浴的拔士巴》创作于1654年,《浪子回头》创作于1668年。此时的伦勃朗在生活上如同乞丐,但在精神上,他是一个超级富翁。
此时,只要拿起画笔,他会忘记一切,内心是汹涌澎湃的,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鸿鹄迎罡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一1669),十七世纪荷兰伟大画家,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提到伦勃朗,人们总会想到他的“明暗法”。这是伦勃朗对世界艺术的伟大贡献,这也使他的名字永远彪炳于世界艺术青史。纵观伦勃朗的一生,由顺而逆,迭宕起伏,有成功时的喜悦豪情,更多的是挫折后的悲酸凄凉。充满传奇和戏剧性。
伦勃朗《享德里契亚在河中沐浴》(1654年)
一,少年聪明,志满意得
1606年7月15日,伦勃朗出生于荷兰一个磨坊主家庭,家境殷实。在父母的十一个孩子中,伦勃朗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聪明的一个。6岁时他就表现出了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和天赋。先在教堂跟画师学画,后师从名家P·拉斯特曼,画技突飞猛进,日瑧成熟。1625年,19岁的伦勃朗在家乡开办了自己的画室。此后十多年,由于伦勃朗画技出众,肖像、风景、历史、宗教等各类题材都画得来,尤其擅长肖像画,当时求他画的人特别多。伦勃朗也因此名声大噪,财源广进,和妻子住进了宽敞的大房子,连舅子们也跟着沾了他的光,过上富裕的生活。
伦勃朗《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
二,中年受挫,厄运连连
1640年,伦勃朗举家来到了阿姆斯特丹。本来,伦勃朗准备在这里大展抱负,大干一番。然而,1642年,儿子的去世使伦勃朗受到沉痛打击。这个痛苦还没化解,他又遭到了画作《夜巡》雇主的起诉。原来,《夜巡》这幅画是当地一民兵连长和16名民兵各出100盾(荷兰币)约请伦勃朗给他们画一幅肖像画,伦勃朗从艺术和历史的视角创作了这幅内涵丰富大气浑然生动明快的油画。然而求画的民兵们却不买帐,说他们出的一样的钱,可伦勃朗却把他们画的有远有近,有明有暗,有主有次,这不是他们想要的。为此这些人要求伦勃朗重画,伦勃朗不干,他们便把伦勃朗告到了法院。经过旷日持久的官司,消耗了伦勃朗的大量精力,而且最后法院判伦勃朗输了,更是对伦勃朗一个很大的打击,也毁损了他的名誉。请他画画的人越来越少,伦勃朗的生活开始陷入困顿。
伦勃朗《夜巡》
三,晚景凄凉,矢志不移。
经历了儿子早逝、《夜巡》官司,不久伦勃朗妻子又病逝等一连串打击,伦勃朗真的有些力不胜支了。后来他让原来家里的女佣帮助照看几个孩子并和女佣一起生活又生下一个女儿,于是招来更多的飞短流长。几乎很少人再找伦勃朗画画了。为生活所迫,伦勃朗变卖家产和原来自己的收藏,艰难度日。但即便在这样困难的时期,伦勃朗始终都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而且他晚年的创作技艺更加高超,手法更趋多样,明暗法运用的更加圆熟。如他晚年创作的《西菲利斯的密谋》、《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和许多自画像等。
伦勃朗《浪子回头》
伦勃朗一生勤奋不怠,创作了近3000幅作品。其中油画600多幅,蚀版画350幅和近2000幅素描,成为西方艺术史上的瑰宝。而他开创的伦勃朗式绘画用光明暗法更是成为世界艺术的宝贵财富。人们把伦勃朗与文艺复兴时期巨匠相提并论,赞誉他是“用黑暗绘就光明的伟大画家”。
伦勃朗自画像
谁怜一灯影
伦博朗早年算是比较顺利的,有才华,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对艺术比较宽容时代,家庭也幸福。
中晚年逐不顺,事业因一幅定单发生逆转,家庭变故更是接连打击。作品到是越往后画得越好。从这种情况可以发现,艺术并不一定越好会给艺术家带来生活越好。
宋礼珍油画
伦勃朗是17世纪的荷兰画家,磨坊主的儿子。生于1606年,死于1669年。擅长油画、素描和蚀刻版画,也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伟大人物。他的人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可谓名声赫赫风光无限,后半生穷困潦倒无人问津。据说,其中关键的转折点是一幅油画《夜巡》引发的官司——阿姆斯特丹一个民兵协会委托伦勃朗作了此画,但伦勃朗在作品里没有把这帮无知之徒按照等级官阶一一排序,结果被告败诉,导致客户流失经济破产,从此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不过,也有专家考证过这则故事,认为这个转折点子虚乌有,根本的原因是画家的艺术追求压过了商业上的考虑——他不再画那些略显肤浅但颇有收益的订制肖像画,转而更加关注作品的技艺和情感深度。这使得他的经济状况明显恶化,到后来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
为了应对破产,1660年伦勃朗出售了自己的藏画,搬出了以前的府邸,迁至阿姆斯特丹郊外的穷人区。即便如此,他的日子过得也不算太糟。国内的订单没了,但国外的委托还是不错。事实上他的创作比以前更多,水平也相当高。例如下面这一幅《取样官员》,就不比《夜巡》差。
《取样官员》(也称《行会理事》)
不过,由于数年后伦勃朗的经纪人相继去世,再加上不善理财以及私生活遭教会诟病,他的生活变得糟糕起来。尤其是晚年,伦勃朗的日子过得很差,老婆小孩接连死去,最后只有一个女儿给他送终。尽管这样,伦勃朗的作品依然光彩照人,毫无自恋自艾,充满人性的庄严与自尊。譬如《浪子回头》,完成于画家去世的1669年,却如此温暖而安详。
《浪子回头》
伦勃朗在当时就有很多学生,对后世的影响也格外巨大。我记得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就通过美术课本喜欢上了这位画家。不过有些好笑的是,当时课本上说那一幅《戴金盔的男人》是伦勃朗的传世名作,现在考证的结果却是后世的仿作。
《戴金盔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