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中國互聯網汽車金融行業影響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紅利

2016年4月,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鼓勵汽車金融公司產品創新;允許汽車金融公司在向消費者提供購車貸款時根據消費者意願提供附屬於所購車輛的附件產品的融資,以激勵互聯網汽車金融市場提升汽車金融滲透率、擴大汽車信貸市場規模。

2017年11月,《關於調整汽車貸款有關政策的通知》文件出臺,宣佈自2018年1月起,商用、自用傳統動力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分別上調為70%、80%,商用新能源汽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上調為75%,二手車貸款最高發放比例上調為70%,以促進汽車行業信貸發展。

2018年1月,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關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務亂象的通知》,在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產品方面對銀行業務提出要求,在銀行開展包括融資擔保和信貸等方面表外業務和合作業務方面做出限定,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重大風險攻堅戰。

(二)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隨著汽車信貸滲透率的增長,用戶需求多樣化,汽車金融公司、汽車融資租賃公司將大有可為,互聯網汽車金融行業發展潛力巨大。從產業佈局上來看,汽車電商平臺、汽車媒體、租車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互聯網公司、金融科技公司都開始佈局互聯網汽車金融領域,市場參與者愈來愈多。未來隨著我國保有量和產銷量的上升以及金融滲透率的提高,以及互聯網和汽車金融的不斷融合創新,互聯網汽車金融業態將日益豐富,競爭也會更加的激烈。從市場用戶人群來看,75%以上的互聯網用戶均是介於18-34歲的80後、90後,這部分人群目前已經逐漸成為互聯網汽車消費的主體,這些互聯網原住民熟悉互聯網金融的各種工具,對於汽車的價格不敏感,並且他們更能接受汽車金融的消費理念,對互聯網的依賴度也更高,汽車金融的互聯網化不但迎合了他們的消費習慣,對加快汽車產業轉型以及刺激汽車消費也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大數據”技術支持

在汽車金融業務領域,建立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和處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互聯網+汽車金融可以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提升風控創新,從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後處理等環節做好全流程風險防控,以提高汽車金融行業的風控能力。目前,許多互聯網公司都會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來開發各種風控模型,而汽車金融公司可以藉助這些模型工具來甄別風險、篩選出有效用戶。在互聯網大數據環境下,汽車金融公司可以深入挖掘用戶信息並進行分析,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對用戶的財務狀況、個人信用度、家庭結構等情況評估,迅速完成對用戶的甄別、篩選和審批流程,不僅能夠簡化汽車貸款的申請和審批過程,同時還能提高汽車金融公司對風險的控制能力。

二、不利因素

(一)風控難點依然存在

第一個風控難點就是徵信問題。騙貸、借貸不還等壞賬問題幾乎是金融行業的一個普遍痛點。眾所周知,消費者貸款,企業要對其個人信用等進行調查,但是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數據顯示,目前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沒有借貸記錄,央行徵信系統並不能全面覆蓋。然而,在徵信並不完善的情況下,貸款規模還在不斷增長。徵信審核的方式主要是圍繞借款人的個人信用數據,如何在徵信系統不完善的情況下將風險降到最低,對企業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另一個風控難點,則是貸後催收問題。如果風控審核做的不夠,就會產生逾期的後遺症,催收也就由此產生。催收一般分為電話催收、住址或工作地點蹲點、車輛GPS定位移車等幾種方式。儘管個人信用通過了審核,但由於車輛的強流動性使得丟車的情況屢有發生,催收實現起來更具難度。

(二)複合型人才缺乏

中國汽車金融已經歷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長期,如今正式步入“快車道”,正在不斷創新業務模式,開闢新的領域,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然而當前互聯網汽車金融領域的人才卻跟不上汽車金融行業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汽車金融領域人才是相當缺乏的,其主要原因在於既懂汽車又懂金融的人才十分稀少,不僅要了解汽車、金融、管理,還要及時捕捉市場動向。汽車金融需要產品創新,需要了解用戶的購車特點、經銷店的業務流程,針對這些行業痛點,有針對性地開發汽車金融產品。汽車金融市場需要專業專注的複合型人才,對從業者要求較高,目前來看,具備這些綜合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不多。汽車金融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也是人才的競爭,相關企業及部門可以採取從外部引進高端人才、在內部培訓專業人才等方式,面對人才困局積極尋求解決之道,增強人才競爭力。

(三)過於依賴互聯網金融平臺

現在提供互聯網汽車金融的機構和平臺有很多。從本質上來看,像互聯網汽車金融這樣的消費金融其實就是消費貸款。如果平臺的商業模式較好,能夠實現較大規模的盈利,那麼他們與汽車行業相互匹配的金融質量就會非常好。而如果平臺的商業模式和行業發展不好,缺少相互匹配的資產和用戶,就會讓互聯網汽車金融的路子越走越窄。並且目前的互聯網汽車金融平臺還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互聯網汽車金融平臺的業務重合度頗高,各家多以平臺的心態做產品,不管是平臺還是金融產品基本毫無差異化可言;二是互聯網平臺對交易場景的把控能力弱,經銷商對於金融產品沒有忠誠度。平臺靠著給經銷商“返點”補貼驅動業務很難長久維持。目前車商還能供養市面上的眾多平臺,但當汽車金融企業數量增加、競爭越來越激烈時,為了搶佔市場它們不得不持續補貼渠道、吸納危險資產,最終可能造成資金風險失控甚至平臺“暴雷”的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