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公司做零售:順豐不“順”

順豐、中通、申通、百世等快遞公司都開始嘗試零售業務,快遞公司做零售是否是個好選擇?



快遞公司做零售的“內憂外患”

可能他們是不得不嘗試。

快遞行業做零售的背後,有其不得不考慮的“內憂外患”,“內憂”是行業服務同質化,增速下滑,競爭加劇;外患是國內快遞公司高度依賴來自電商平臺的業務,而與快遞業的增速減緩保持同步,中國電商業務的增速也在放緩。

雖然快遞做零售的邏輯成立,但快遞公司的零售業務還處在摸索階段,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展模式。但是快遞公司還是有做零售的必要性:“快遞公司需要控制末端資源(物流客戶),為將來的發展佔領機會。”

(圓通旗下實體超市媽媽菁選“MUM’S SELECTION”)

十多年來,順豐在線上電商、線下零售領域做出諸多嘗試,但成績寥寥。去年起,順豐又開始涉足無人零售。

順豐零售之路不太“順”


今年六月,一家名為“Wow哇噢”的全球精選店在重慶解放碑開業,佔地超3000平方米,共四層,店裡的商品由海外專業買手團隊挑選,消費者可以選好商品自主掃碼付款,也可以在小程序商城中選好商品付款,再從貨架上自取。

“Wow哇噢”全球精選店的落成,是順豐繼去年年底推出無人智能便利店以及無人貨架“豐e足食”後,在新零售領域的又一動作。



10多年來,順豐持續在零售領域進行探索。線下零售方面,從最早的“嘿客”到“順豐家”,順豐兩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如今,這些店面大部分都轉型成“快遞+便利店”模式的“順豐優選”店重新示人。順豐涉足零售已近10年,但在多數人腦海中,順豐的標籤還是快遞,雖然快遞也只是順豐物流產品的一種。

電商方面,最早的“順豐E商圈”早已被關停,現如今只剩下生鮮電商平臺“順豐優選”以及跨境電商平臺“豐趣海淘”還在運營,但兩者的成績都不算亮眼。

豐趣海淘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被媒體曝出“售賣假貨”,虛假宣傳、擅自取消訂單、退貨難等問題。在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以及網易考拉等巨頭的圍剿之下,豐趣海淘的市場份額微乎其微。



(豐趣海淘)

根據易觀國際發佈的《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市場季度監測報告》數據顯示,在2018年第1季度,豐趣海淘的是市場佔比僅有1.1%,在所有對手中排名第9。




豐近期問世了一個“保稅+社區新零售”的項目——“豐溯GO”,將未清關的跨境商品先送到順豐優選的社區門店中,消費者可以在店內完成實名制個人海淘額度查詢和登記,現場完成清關流程,將跨境商品帶回家。

順豐做零售的曲折還要繼續。新項目豐溯GO帶著跨境電商與社區電商的韻味,在2015年,順豐就孵化出跨境電商平臺豐趣海淘,不過豐溯GO並不是豐趣海淘的業務,而是順豐國際團隊的產品。




不管怎樣,這是順豐在零售方面的又一次探索。目前豐溯GO已落地三家,都在深圳的順豐優選店裡。順豐優選是順豐在2012年推出的生鮮電商平臺,不過線下門店業務則是接盤了嘿客的門店。



順豐的零售嘗試不少,卻沒有亮眼的成果。

順豐做零售的邏輯:與其說是做零售,不如說是做快遞業務的增值業務,零售業務是製造快遞業務需求的手段。以“配角”的思維做“主角”的生意,這種主次關係的倒置決定了順豐做不好零售。

這也是為何順豐做零售做不好的原因之一,從時間點看,順豐的零售項目都落後他人一步之遙,等順豐覺得合適著手去做時,先機已失。種種跡象表明,順豐似乎沒有做好零售的命,但王衛並不認命。


順豐的焦慮


雖然在上市之前已經剝離了商業板塊,屢次嘗試也一直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對於順豐來說,商業探索是其不得不做的嘗試。

“我們需要在快遞業務基礎上開拓新的利潤來源,延伸新的業務支脈。”王衛在順豐控股2016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說。

從財報上看,順豐的主營快遞業務正在經歷挑戰。

在經歷了上市之初的狂熱上漲行情後,中國市值最高的快遞公司順豐控股(002352.SZ)在資本市場逐漸“失寵”。股價在2017年一季度摸至最高點73.34元后,一年多以來順豐的股價下滑明顯。截至記者發稿之時,順豐的股價已經跌到了46.32元,較巔峰時跌去了36.8%,總市值蒸發900多億元。




根據順豐2017年的財報顯示,順豐控股2017年全年實現快件量30.52億票,同比增長18.29%。據國家郵政局發佈《2017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快遞行業業務量規模為400.6億件,同比增長28%,順豐的同比增長與行業水平還相差10%。

而在市場份額方面,據全天候科技統計發現,順豐控股去年快遞業務量的份額僅約為7.62%(相比2016年的 8.25%,下滑0.6%。),落後於中通的15.5%,圓通的12.6%,韻達的11.8%,申通的9.73%以及百世的9.4%,僅位居中國快遞企業的第6位。

伴隨著三通一達相繼上市,菜鳥和京東物流的崛起,快遞行業的競爭越加激烈。

6月6日晚間,申通快遞發佈公告,約2.4億元收購深圳中轉資產;約3.5億元收購廣州中轉資產;約0.6億元收購長沙中轉資產,此舉也意味著,申通正逐步推進重點城市轉運中心的直營化進程。

在此之前包括“三通一達”在內的快遞企業都只做加盟模式,除了在“收”這一環節自己來做,在“轉、派、送”的環節全部交給加盟商,而順豐一直以來堅持直營,而如今,“三通一達”也正在提高直營比例。

京東物流則是順豐另一個強大的對手。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官劉強東去年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曾拋出“能在未來立足國內的物流可能只有京東和順豐”的豪言。




順豐為何不能放棄零售


目前來看,快遞公司的零售業態並未跳出傳統零售範疇,包括了線上零售和線下零售,其線下零售形式以社區附近的小型便利店為主,所銷售的商品圍繞社區生活,主要是生鮮食品、生活用品等。

快遞是規模經濟顯著的行業,從ROE來看,與同行相比順豐投入的資金,應該還有一定的回報增長空間,這意味著順豐可以帶動更大業務規模,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社交電商的崛起也只能延緩這一趨勢。

不管是順豐還是通達系,都在積極佈局綜合物流,順豐也放下了直營的架子,這意味著在快遞業務之外,順豐和通達系的差距會縮小。


而在非to C的從何物流領域,順豐的品牌效應也會打折扣。順豐是一個大眾消費品牌,也正是因此,順豐想在toC的零售市場尋找增量。9月,順豐高調贊助了上海時裝週,目的也是鞏固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形象,並爭取更多消費品牌方客戶。

在這就不得不提到湊過來搶食的京東。今年年初,京東物流就開始為B端客戶提供商務件服務,9月又開始在部分區域試運營個人快遞業務,對標的正是順豐。京東物流同樣定位高端市場,讓順豐有限的市場競爭環境變得更加慘烈。

相比之下,通達系快遞業務有阿里的訂單做業務的後盾,現階段更需要提升服務質量,相應的通達系都開始修煉內功,加大轉運中心、運輸工具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有向順豐看齊的味道。順豐則需要自己來尋找增量市場,自然動作會多一些。

與菜鳥鬧掰之後,順豐或許明白了,作為快遞公司,面對直面消費者、手握訂單的阿里,順豐沒有主動權。不自己做零售,不積極去抓住終端消費者,順豐終將會再一次陷入被動。

“快遞市場向下走,仍是一片紅海,順豐還是需要在品牌高地向上走、向外走。”楊達卿強調,“強化智能化倉配網絡的建設,在服務新零售和新制造的物流市場裡謀求新空間。另外,通過收購優質服務資源,也是順豐實現增長突破的重要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