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球崛起:黎明之戰》古典路線再深掘

以詭異獨特風格聞名的導演蒂姆·波頓,曾於2001年執導重攝電影《決戰猩球》,由馬克·沃爾伯格主演。雖然票房反應不俗,但評價卻略為普通,或許是因為題材的限制,電影內容無法呈現許多提姆波頓過去熟悉與嫻熟的風格,成為不甚成功但也不算失敗的作品,娛樂性充足,但缺乏足夠論辯的議題支點,而蒂姆·波頓一貫熟悉的黑色喜劇要素也較不突出,《決戰猩球》難以在影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

二十世紀福斯於2011年再次重啟了整個猩球系列的計劃,攝製出《猩球崛起》。別於2001年未來科幻世界的版本,《猩球崛起》從當下人們熟悉的社會世界觀描述而起,而非從人猿已經統治地球的結果倒述,讓觀眾能對於整個世界觀投入更多認同感。《猩球崛起》雖並非驚異之作,但是一部結構四平八穩而完整的作品,賦予大家熟悉的故事嶄新的生命力,成為當年夏暑的大黑馬。

《猩球崛起:黎明之戰》挾帶前集的氣勢登場於夏日的銀幕盛宴,究竟《猩球崛起:黎明之戰》能否再度延續首集的優勢在下一城,還是再度陷入續集電影的陳舊命運?

科技與人文的完美結合

​從2009《阿凡達》問世以來,電腦動畫特效技術有了關鍵性的突破,這個關鍵性突破的推者可追溯於《指環王》三部曲裡的角色「咕嚕」,這個角色是首次演員與動畫技術的完美整合,也因此讓詹姆斯·卡梅隆決定啟動擱置多年的阿凡達劇本,並讓這項電腦動畫技術再次大為昇華,而《阿凡達》的製作團隊也肩負起了《猩球崛起:黎明之戰》的製作任務。

《猩球崛起》的驚豔並非在於新穎的劇本,而是利用電腦技術詮釋出情感生動的虛擬角色,在人類與猿人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情感平衡。過去確實有不少相似的劇本,但可能礙於技術而犧牲了一些劇本上的可能性。《猩球崛起》動畫技術的珍貴並非僅於視覺刺激的突破,而是它能借由精湛的科技來呈現演員的每一個細微的情感表現,讓人類與其他生物互動的情節增加了許多可能性。

公元1954年,日本東寶公司推出了特攝電影《哥斯拉》,這部電影從策畫到公映只有半年,為了縮短拍攝時程,導演放棄了國外怪獸電影流行的黏土人偶定格拍攝,改以演員穿上怪獸布偶裝在都市模型間進行破壞的方式拍攝,創造出另類的電影拍攝方式。這樣傳統的拍戲手法看似過時,實際上這樣的觀念已經轉為動態捕捉系統的拍攝方式。哥斯拉率先開啟了人類世界與未知生物新形態的互動想像,而這樣的想像一直被延伸至今,只是過去的布偶裝變成電腦中的3D模型,演員可以更自在地展現肢體的力量。電腦能捕捉的不僅是演員的肢體動作,甚至連毫米的臉部肌肉變化都不會遺漏。

演員Andy Serkis曾為《指環王》的咕嚕與《金剛》的金剛擔任動態捕捉演員,賦予虛擬角色更豐沛的生命力,之後在《猩球崛起》系列繼續擔任猿人主角「凱撒」的演出。Andy Serkis在首集演繹出猿猴歷經人類社會化的過程,循序漸進的轉變相當自然而具有說服力,猿猴與人類的行為特徵能夠兼容幷蓄,原始中又帶一點文明的習慣,微妙又不突兀,在《猩球崛起:黎明之戰》中Andy Serkis展現出凱撒更為複雜的心理層次,它已是老練的族群領袖,亦是一家之主,處理族群的紛爭亦要面對兒子的難題,Andy Serkis詮釋出凱撒的歡欣與憂愁的百感交集,並與其他猩猿同伴有著繁複的肢體語言互動,展現出更多元的社會行為特徵。

電腦動畫曾經被擔憂會取代真人演員,但Andy Serkis證明這樣的憂慮是多餘的,真實演員的底子與高科技電腦技術的相結合,才能為電影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在早期電腦動畫的發展,那些虛擬的生物多半扮演掠食者的角色,所以情感上的問題並沒有太多的關注,直到電腦特效趨於氾濫,電影公司才開始思考如何在動畫角色上灌注更多的真實情感,畢竟要使人感動,必須要根據於人性作為創作的原點。

Andy Serkis於《猩球崛起:黎明之戰》的表現再次驚豔於眾人,並沒有陷入續集電影的窠臼難題,反而用自己的方式讓凱撒「成長」到新的境界。

娓娓道來

先前《決戰猩球》的故事構架是由果來述因,所以沒有描寫猿猴經歷人類社會化的過程,讓觀眾與故事中的角色有了一段情感上的隔閡。在《猩球崛起》中導演引領觀眾跟隨凱薩的腳步,從一隻猿猴的視野去體驗由愛生恨的過程,傳統而古典的故事結構加強了情感的刻劃層面,沒有任何譁眾取寵的刻意創新來稀釋電影情感的強度,就算劇情發展在預料之中也能被真摯的情感所動容。《猩球崛起:黎明之戰》進而將首集的議題加以延伸,轟轟烈烈的革命之後,凱撒所要面臨的是種族間的歧異與背叛。

《決戰猩球》承襲了早期科幻電影的風格,主要都是演員上裝以及眾多真實道具進行拍攝,好處在於有種舞臺劇風格的表現方式,但因為細節呈現的不夠多,無法連接觀眾們現實生活的經驗,整個世界觀會顯得有些疏離,在加上故事直接以果究因,因此產生了僅能假想猿人統治人類的侷限,中間沒有陳述的部分太多,以至於觀眾無法對於猩猿們曾被迫害的經歷產生同情,由於猿人是由演員上妝演出,儘管演員盡最大的努力表現猩猿的動作特徵,但人類的身理構造註定與猩猿有所區隔,所以仍舊存在了些許的違和感。

《猩球崛起》系列有一種宏偉史詩的企圖心,從我們熟悉的世界作為出發點,將人類的文明的興衰娓娓道來。在《猩球崛起:黎明之戰》中凱撒的視野從個人逐漸擴展至整個群體,把整個社會模式做了循序漸進的描述,所以它並不是如一般續集電影僅為了商業價值而延續,這兩部作品有著承先啟後的關係,皆是整個史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凱撒率領眾猿掀起革命之後,族群間的紛爭與矛盾接踵而至,由於凱撒對人類懷有思念的情感,始終無法認同夥伴柯巴對人類先下手為強的提議。拜先進的動畫技術之所賜,電影可以呈現更多猿猴的社會模式,觀眾能深刻體驗到它們對於人類的顧忌與恐懼,為後來發生的悲劇產生更多的同理心。

劇情中不時穿插原先和樂的氣氛瞬間變為劍拔弩張的橋段,增加了劇情上張的張力,傳達出異族之間潛藏的衝突危機,更凸顯出整部電影響要論述的主旨,信任的基礎是在經歷了許多瀕臨破裂的危機之後建立而起的,在衝突中逐漸瞭解彼此,但和平的建立通常得付出不斐的代價,處處是轉機,但也處處是危機。無論是猩猿族群或是倖存的人類,兩方都有對於異族懷抱強烈不安的角色,曾經遭受長期實驗折磨的猿猴「柯巴」,以及痛失親友與軍隊同袍的人類首領德雷福斯(加里·奧德曼/飾),兩個角色形成一個對照,儘管兩方都有人樂觀的看待彼此的未來,但兩個既敵對又相像的角色成為整個劇情的引爆點。而電影將柯巴對於凱撒從敬畏轉變為怨恨的過程描寫得相當流暢,但可惜的是德雷福斯的描寫稍微弱了些,但仍舊不影響整部電影的水平。

《猩球崛起》原先就有傳統史詩的元素,《猩球崛起:黎明之戰》裡的味道更是濃厚,為了抵抗暴政而號召革命,之後又因為理念的分歧而造成種族的分裂,這都是舞臺劇文本或是現實社會中所熟悉的故事,而這樣的傳統文本更能符合科幻電影一貫的警示精神。第一集著墨於科技的災難現像還是比較多,但第二集絕大部分描寫著奪王篡位的希臘史詩劇目,保有了舞臺劇的劇情風格,亦能延續首集科幻的氛圍,在加上導演熟練的剪接節奏,讓這個迴歸傳統敘事構架的作品不顯的老套,反而讓整體更加穩重而紮實。

鴿派與鷹派

好的電影所能講述的不僅是善惡的對立,而是將整起對峙事件視為一個無法避免的悲劇。就如宮崎駿所言,在他的作品裡並沒有任何真正的壞人,有的只是揹負了各種無奈而相互起衝突的人,簡而言之就是「鴿派」與「鷹派」的對立,而《猩球崛起:黎明之戰》亦有同樣的精神。

凱撒認為只要井河不犯,即使被人類察覺到它們的存在也未可厚非,但曾經遭受人類實驗折磨的柯巴主張應先發制人。柯巴沒有如凱撒般的幸運曾感受過人類的溫情,它一生中都在承受人類最殘酷的面向,他亦算是悲劇性的角色,只是破壞力強盛的鷹派性格會讓人感到懼怕。柯巴的存在更是映證凱薩雖然身為革命領袖,但仍是有智慧上的極限,他對於苦口婆心的柯巴動粗,逾越了過去謹守的領袖戒律,將原本千瘡百孔的靈魂催化成引發戰火的惡魔,他沒有撫平柯巴內心的傷痛,為了顧及大局而動怒,無疑是在柯巴的傷口上倒鹽。

惡人之所以為惡,有時候是因為心中對於良善的少許冀望遭受摧毀,進而對命運的狎弄與孤寂發出震天的怒吼。在柯巴猙獰的表情之下,隱藏著不被救贖的哭喊。

由加里·奧德曼所飾演的人類首領德雷福斯,他與傳統的反派形象有段差距,雖然他戒防猩猿而蒐羅大量軍火,但也僅於防禦而沒有主動引戰。雖然劇情有描寫到他對於逝去親人的思念,較遺憾的他退場倉促了些,鮮少表現出他復仇心切的一面,無法與柯巴形成一個鮮明的對照。若他能在電影后半段與主角對於猿猴的信任產生激烈的辯駁,並在遭群猿攻擊後引領眾人反攻猿猴的村落,想德雷福斯這個角色的位置會更明確,更能傳達出仇恨輪迴無解的無奈。

德雷福斯不能算是完全鷹派的角色,他是一個能洞見危機的優秀領導者,並給予男主角與凱撒交流的機會,並未躁進地挑起戰火。但他無法從悲傷記憶的洪流中自拔,讓瘋狂吞噬了最後一絲的理性,終究還是親手毀滅了自己。

柯巴與德雷福斯都是無法從仇恨深淵掙脫的角色,也都是人類文明的受害者。柯巴曾遭受慘無人道的對待,但也因為人類研發的病毒而受惠,擁有了高等智慧並獲得自由,然而身心受創甚深的他早已無心去加以理解;德雷福斯他並未殘害猿猴,卻也蒙受人類的文明之害,因為猿流感而痛失至親與軍中袍澤,對於猿猴們相當怨憤與戒慎,將自身所有的不幸歸咎於猿猴們。他們沒有相互理解的機會,成為仇恨輪迴難解的結。解鈴還須繫鈴人,但要解一個大結還必須仰賴於兩個繫鈴人的合作。

《猩球崛起:黎明之戰》比較特殊的地方,並非將人類一昧地描寫成完全的掠奪者,猿猴們反而是主動侵略的一方,在不同的物種身上重新審視人類歷史上不斷循環的仇恨死結,我們看似如此相異,但有時卻又如此相像。凱撒以震懾的聲音吼出「NO!」嚴厲地拒絕人類的追殺之後,他也以同樣的吶喊想要拒絕種族的分裂與對峙,咆哮中帶了幾分悲愴。在這場人猿大戰中我們看不見正邪的角力,只有一場無法遏止的悲劇。

古典路線再深掘

有了《猩球崛起》的厚實基礎,讓《猩球崛起:黎明之戰》的表現更上一層樓,無論是劇情與場面都比起前作更加寬廣,並非僅於狗尾續貂的商業之作,不只保留了傳統科幻電影的人文精神,還藉由精湛的電腦動畫技術增添電影的情感,拉近了觀眾與角色之間的距離。

自從特效技術一日千里之後,許多電影就像是化學加工食品一樣,稍縱即逝的視覺快感之後帶來的是深遠的空虛。《猩球崛起》就像是一道費工的傳統料理,看似傳統而無新意,嚐了一口卻覺得後勁無窮,故事的餘韻相當強烈而動人。《猩球崛起》系列示範了傳統文學形式與科技的成功融合,在古典路線之中深掘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