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祖籍邢州尧山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李治即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绩、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后期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李显在位期间,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去世,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轮、李轮。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在位期间仅是母亲武则天的傀儡。他在武周建立后,被降为皇嗣,后复封为相王,参与神龙政变。景云元年(710年),在唐隆政变后被再次拥立为皇帝。他宠信妹妹太平公主,致使公主干政,与太子李隆基争权。先天元年(712年),禅位于李隆基,退为太上皇。
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景龙四年(710)唐中宗死后,李重茂被韦后立为皇帝,而形同傀儡,实权均属韦后。同年,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李重茂被废。
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爆发后,与玄宗、杨贵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李亨留下,同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
李豫,即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肃宗李亨长子。李豫在位时期,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
唐代宗李豫长子。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李适出逃奉天,后依靠大将李晟等平乱。执政后期,李适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对藩镇多事姑息,使其势力日渐增强。他在位时期,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

唐德宗李适长子。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次年李诵驾崩,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