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下)




原名李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顺宗长子。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

初名宥,宪宗第三子。即位后,耽于宴游,不以国事为意。亲信佞庸,疏远忠臣,削弱军力,法制无章。又加征两税与榷茶,增加百姓负担。朝中牛李党争日炽,朝外幽州、相州、镇州兵变继起,朱克融、王庭凑扰乱定、蔚、贝等州。河朔再失,藩镇割据加剧,府藏尽竭。
穆宗李恒长子。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哥哥。母恭僖太后王氏。李湛在位期间,奢侈荒淫,沉迷击鞠(古代马球),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打夜狐),史称"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
原名李涵,唐穆宗李恒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唐武宗李炎之兄。母为贞献皇后萧氏。在位初年励精求治,他出宫女三千余人,放五坊鹰犬,减省冗员。后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企图诛灭宦官。但密谋泄露,李训等被杀,李昂也在"甘露之变"后被软禁。

初名李瀍,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异母弟,母为宣懿皇后韦氏。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和毁佛运动,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1]
唐宪宗的第十三子,原名李怡,唐穆宗的弟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被宦官拥立,李忱幼时聪明,为了振兴李唐,只有夺得皇位,现在势力最大的是宦官,只有借助他们才可以登上皇位,于是他装出一副憨傻的样子,蒙过了宦官,宦官认为他好被控制,所以将他抬上皇位。
别名李温,唐宣宗李忱长子,他是唐朝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唐朝更加风雨飘摇,加速了亡国之路。
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12岁即位,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并於懿宗死后柩前即位。
姓李讳杰,即位后改名为晔,然后又改名为敏。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
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在位期间,并无实权,一切政事由朱全忠决策。李柷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葬于温陵,终年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