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暴跌背後:千億子公司控制中國44%原油進口 市值蒸發460億

原油期貨重量級玩家

A股再現“黑天鵝”。

12月27日午間,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因公司蒙受損失,中國石化已暫停兩名高管交易權限。

下午開盤後,中國石化A股股價直線跳水,跌幅超過6%。受此影響,滬指、創業板指、深成指相繼翻綠。截至收盤,中國石化報收5.25元/股,跌6.75%,創下年內第二大跌幅。若以12月26日收盤價5.63元/股計算,一則消息就讓中國石化市值跌去460億元。



中國石化隨後向多家媒體證實,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聯合石化”)總經理陳波和黨委書記詹麒因工作原因停職,由副總經理陳崗主持行政工作。目前,聯合石化各項工作運行正常。

聯合石化成立於1993年,為中國石化100%控股子公司,亦是中國最大的原油貿易公司。公司業務涉及四大板塊,分別為原油貿易、成品油貿易、LNG貿易及倉儲物流等國際石油貿易業務。

時間財經查閱中國石化2017年年報發現,聯合石化註冊資本為30億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總資產1730.35億元,淨資產319.94億元,2017年實現淨利潤38.53億元,在中國石化總利潤(511.19億元)佔比約為8%。

據《中國石化報》2018年11月發表的文章《聯合石化:“原油進口擔當”的成長記》,2017 年中國進口原油4.2億噸,其中聯合石化進口原油1.85 億噸,佔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44%。伴隨改革開放而誕生的聯合石化,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貿易公司。

另據新浪財經,有網絡傳聞稱此次涉及的虧損金額巨大,但目前消息無法證實。



2018年3月,中國推出首個國際化期貨品種——INE原油期貨。9月7日,上海期貨交易所原油期貨完成首次交割,現貨成交量為60.1萬桶,其中聯合石化作為重要的參與方之一,成交量為20萬桶,佔總交貨量1/3。

關於上述鉅虧傳聞及高管離職等事宜,時間財經多次致電中國石化,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原油期貨為何重要?

原油期貨如今已發展為成熟的金融工具,在世界石油貿易格局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為石油生產企業、原油消費企業、投資者、投機者、保險公司等提供金融服務。



自19世紀下半葉地下開採石油技術普及以來,原油逐漸成為全球各國舉足輕重的戰略物資。原油的重要性體現在影響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因而也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截至2017年末,全球原油探明儲量為1.7萬億桶,預計足夠全球使用50年,其中亞太地區儲量佔比僅為3%,這使得亞洲地區對原油進口保持較高的依賴度,同時購買原油也需要支付額外成本,業界稱之為“亞洲溢價”。

截至2017年底,中國原油需求量達到1260萬桶/天,成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費國。隨著國內經濟增長、工業增加值提高,基建、交通運輸、機械製造等行業對成品油消費需求增大,共同推動了原油消費的增長。

中國原油主要由自主生產及中東地區、俄羅斯、葡萄牙等進口共同滿足。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原油產量世界排名第五,產量不小,但由於油田貧瘠、新增探明儲量下降等原因,國內原油產量近些年呈現下降趨勢。

此外,中國大部分主力油田目前都進入開發中後期,生產邊際成本高,繼續增產壓力較大。上述因素共同導致國內原油需求缺口持續擴大。在此背景下,2017年中國進口原油超過4億噸,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

隨著亞洲對原油需求量逐步升高,日本、新加坡、俄羅斯、阿聯酋等國都推出過原油期貨,但均未產生有效影響力,這使得單一客戶與歐佩克等產油國組織談判時處於劣勢。

2018年3月,中國原油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子公司上海能源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以彌補國際原油定價缺口,提升亞太地區原油議價權,降低中國原油進口成本。

據《中國石化報》,2018年9月7日,上海期貨交易所原油期貨完成首次交割,現貨成交量為60.1萬桶,其中聯合石化作為重要的參與方之一,成交量20萬桶,佔總交貨量1/3。儘管如此,在國際原油期貨交易上,紐約商業交易所、倫敦石油國際交易所等仍處於壟斷地位。

原油期貨的另一面

2004年11月29日,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航油”)因從事石油衍生品交易發生虧損,向外發佈公告申請停牌重組。


陳久霖

因事件涉及近16000名股民、100多家債權人,成為新加坡歷年來債務金額巨大、債權人眾多的一次重組,也是中國首例海外上市中資企業進行的重組。同年12月,中國航油宣佈總計虧損達5.5億美元。而陳久霖時任中國航油集團副總經理和中國航油總裁,被指要對虧損負最大責任。

2006年3月,陳久霖被新加坡司法機構以“惡意擾亂新坡金融秩序”等罪名判處33.5萬新元的罰款和4年零3個月監禁。2009年,他服刑期滿,回到中國,改名為“陳九霖”。

在陳九霖執掌中國航油期間,中國航油淨資產由17.6萬美元增至1.5億美元,增幅852倍,市值超過11億美元,是原始投資的5022倍,締造了一個商業傳奇,因此被稱為“航油大王”。

據鳳凰網財經,2017年陳九霖曾表示,“實話我不滿新加坡當局,並不在於說他判我多少年的問題,而在於它沒有對這種虧損事件的真實原因進行查實,或者是它查實了,沒有實事求是地去處理這個內容。”

陳九霖堅持認為,中航油是被國際大投行逼倉,尤其是高盛和日本三井聯合逼倉。“國際資本對中國航油進行狙擊,進行合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又彈盡糧絕。所以,一下子就造成了後來的中國航油虧損事件。”

據21世紀經濟報道,陳久霖在給新加坡法院的陳述中稱,一開始進入石油期貨市場時,中航油獲得了巨大的利潤——相當於200萬桶石油。正是在這種暴利驅動下,才會越陷越深。

一位在石油系統內從事金融風險監控工作的人士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希望損失一箇中航油可以喚醒國內對於石油期貨風險的認識,目前國內對此的認識太片面了。”(時間財經 胡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