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回藏區尋根,她帶領牧民致富,征服LV、愛馬仕,還蓋出了全球最美民宿

來源:民宿頭條(minsutoutiao)

德清·雅詩是一位混血

父親是藏族人

母親是美國和希臘混血

從小在紐約長大

有一顆愛冒險的心

德清的母親

常常告訴她

人的一生要試圖有所作為

但不要只是為了錢

德清大學畢業那天

有一個同學說

“大學是我們一生中最好的時光

從此以後就是江河日下

找工作,還房貸,擔責任,生病吃藥”

但德清並不認同

她覺得她的美好

不會只是大學時代

德清的母親精通紡織

而且鍾愛藏族文化

所以鼓勵她去青藏高原

並幫她尋找一種犛牛絨

於是,2004年

德清在大學畢業後

聽從母親的建議

獨自一人跑到青藏高原

到海拔3200米的藏區尋根

就這樣,德清帶著一部相機

來到了甘肅甘南

一個叫仁多瑪的村落

這裡的美麗

吸引著德清

但它的貧窮

更震撼了德清

2004年的仁多瑪

沒有網絡

交通也不方便

雖然通了電,但插座並沒有普及

牧民們還是保持

原始的遊牧生活方式

尤其是藏族婦女

每天從清晨三點一直勞動到深夜

擠奶、做奶酪和奶油、撿牛糞……

年輕人不願意一輩子

都待在這裡放牧

於是離開草原去向城市

留下來的,大多是婦女、小孩和老人

犛牛和羊群,就是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

還要擔心牛羊被狼群吃、傳染病等危險

所以他們收入並不穩定

那個時候,德清覺得

如果拍下他們的窮苦

也許她會因為這些照片出名

但藏民們的生活不會發生改變

所以,她沒有這樣做

她覺得,她可以為這裡做點什麼

2005年,德清再次回到甘南

她找到了母親說的那種犛牛絨

直徑20微米左右

長在犛牛頭頸附近,用來禦寒

也是犛牛全身最纖細的絨毛

名字叫做Khullu(庫)

但庫的產量稀少、而且採集麻煩

不能用剪刀剪

只能在春天

犛牛絨自然脫落的時候

用手一點點去撿

而每頭小牛

每年也只能產出100g左右的庫

德清請尼泊爾的工匠

試驗出一批

用犛牛絨織出的紡織品

不僅漂亮

還柔軟、保暖、耐用

德清突然意識到

這些珍貴的犛牛絨

也許能讓牧民的生活好一些

於是,她決定成立一個手工作坊

生產犛牛絨圍巾、披肩、毛毯

她為工坊取名叫:諾樂

漢語的意思是:財神

德清把這個想法說給牧民聽

可是這裡的很多人

這輩子都沒有接觸過工作

大家都不相信這個外來的姑娘

為了融入這裡

德清穿上傳統服裝

打扮成當地人的樣子

即使語言不通

德清還是堅持每天去找牧民

桑吉和毛吉

好不容易

德清說服了她的第一批員工

桑吉和毛吉

一對願意冒險的年輕夫婦

德清學習了編織技藝

熟記每一個技術要點

並且花了整整一年

親自教桑吉和毛吉技藝

還教會他們識字、英文、電腦

德清拿著犛牛絨織的圍巾、披肩

到處和別人介紹

因為她的堅持

諾樂成立第一年

德清就從歐洲帶回600份訂單

有了吃螃蟹的人

第二年,就有了16個大膽的牧民加入

工作中的德清

這一年,德清還遇到了依旦傑布

依旦是一名藏裔設計師

曾經周遊世界

因為對故鄉的草原留戀

又回到草原

兩人彼此愛慕,就走到了一起

還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

犛牛絨織成的產品也逐漸被大家認可

2008年開始

LV、Hermès、Lanvin

這些頂奢品牌陸續拋來橄欖枝

一條諾樂圍巾能賣出500~2000歐元不等

大家正高興的時候

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到了諾樂

導致2009年一整年

都沒有接到來自歐洲的訂單

儘管這樣,德清也沒有打算放棄

德清堅持用自己的員工當模特

德清的孩子也會來當模特

幸運的是

危機過後

時尚界潮流開始回溯

大家開始尋找可持續

自然生態的東西

而德清碰巧做了一件“流行”的事

用新的方式傳承傳統

並賦予它新的意義

現在的諾樂

已經有124人

其中116人都是當地的牧民

進入諾樂工坊

會看到穿著藏族服飾的女工

坐在尼泊爾的木製紗輪後紡紗

和現代化快節奏的流水線不同

這裡一切都是慢悠悠的

培養一名成熟的員工

就需要6個月

而且人工製作一條犛牛絨圍巾

需要經過繁瑣精細的7道工序

紡線、兩線合一、穿經線、紡織

檢驗、熨燙、修剪……

每一步都是手工完成

也正是這種慢

讓流水線不具備的高品質

和手工的情感體驗

與奢侈品的訴求更加契合

也登上了國際T臺

諾樂工坊的成立

給仁多瑪的牧民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為了讓仁多瑪有更好的發展

2013年

德清和依旦傑布

在甘南海拔3100米的桑科草原

打造了一個草原民宿

諾爾丹營地

7個小木屋和4個藏式帳篷

一年只在5-10月開放

沒有自來水,沒有抽水馬桶

竟然登上世界著名旅遊雜誌《Travel+Leisure》

被譽為全球最美的43家酒店之一

中國僅有3家入選

桑科草原是牛羊的冬季牧場

夏天是這裡一年中最舒服、最美麗的季節

德清和依旦就在這段時間

搭起可移動的地基

撐起木屋和帳篷

營地的許多傢俱都是從藏民家收來的

懷舊煙火氣的煙燻舊櫃子

隨處可見的木板

洗淨後被用來盛放乾果

也是另一番風味

室內的床品和裝飾品

地毯、靠枕、蓋毯

都是諾樂的手工犛牛絨製品

全部獨此一件

食物是主廚根據草原的健康食材

定製藏地特色的有機食品和西式料理

還提供當地的特色食品

犛牛、青稞和人參果

房間裡沒有引進自來水

生活用水被盛放在一口大缸子裡

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

也沒有抽水馬桶

採用傳統旱廁

直接用蓋土把排洩物變成有機肥料

這麼做是為了保護草場

如果草場的生態循環一旦被破壞

需要好幾年才能恢復

沒有任何商業的氣息

只有廣袤的草原,高遠的天空

運氣好的話還能遇見彩虹

德清覺得

相比從前

她更喜歡現在的自己

更成熟,更清楚自己要做什麼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