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代诗歌为“暗号”在街头展开即兴问答,路人会有什么反应呢?

当听到“天王盖地虎”时,想必你会条件反射般地说出“宝塔镇河妖”;同样当听到“床前明月光”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喊出“疑是地上霜”。这些流淌在血液里的经典诗词名句,也赋予了我们一种传承的使命。今晚,我们将以古代诗歌为“对暗号”在街头展开即兴问答,路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街头诗词对诵 见证中国诗词传承的力量

说起中国古诗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现如今,老祖宗们留下的这笔文化瑰宝,亦成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大家对于诗词的掌握究竟如何呢?一起来看看我们今晚的观察。

“鹅鹅鹅”,当演员在街头不停地向路人有节奏地说出这三个字时,居然没有一个人想到的是“烧鹅、烤鹅或蒸鹅掌”,路人们脱口而出的都是“曲项向天歌”。这也为我们的观察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静夜思》、《木兰辞》、《登黄鹤楼》等著名诗篇,路人们几乎各个“出口成章”。更令人欣喜的是,当我们问到一帮学生《陋室铭》时,他们好似刘禹锡附体一般,背起文章一发不可收拾。或许,这就是诗词教育的力量吧!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观察升级,我们试着只提供下句,让被观察者说出上句。路人们还能否有尚佳的表现呢?我们能否有幸找到那些传说中的对古诗词“倒背如流”的高人呢?曾几何时,语文课本上的“背诵全文”让人胆颤心惊;曾几何时,语文默写让人不寒而栗…而今晚,被观察者们又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呢?

中外诗友话渊明 诗词文化世界听

当一位外国友人对中华的古诗词文化饶有兴趣,你是否愿意和他共同探讨,深入研究呢?抱着这个疑问,我们请到了一位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留学生。别看他是一名黑人小伙,说起中文来那叫一个溜。据悉,小伙子来头不小,是“孔子学院”的毕业生,对中华古诗词堪称痴迷。

在江西省九江市的陶渊明纪念馆内,我们的“非洲版宁采臣”到处找路人聊着“陶渊明”。从“诗词流派”聊到“五柳先生”,从《桃花源记》谈到《晋书·陶潜传》,从陶渊明生平侃到生活细节。在浩繁的诗词典故面前,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有“采菊东篱下”的田园情怀。

通过这次的观察,我们不仅看到了国人对于诗词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更在与外国友人的对话中,体悟到了古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化传承,而古诗词的发扬光大正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最好证明。

更多爆笑内容,尽在每周二晚21:10,广东卫视《幽默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