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嘴亮相亞洲盃,他是國足史上最瘦小門將,守門水準褒貶不一

亞洲盃節目,央視解說嘉賓陣容有了新面孔。

他就是老球迷熟悉不過的區楚良。

區楚良和賀煒搭檔亮相,人們對他的解說水平褒貶不一。

有人說他專業、幽默。

有人說他總是"搶麥"。

褒貶不一,恰如此前人們對他守門水平的評價。

區楚良出生於1968年,廣東人。

值得一提的是,區楚良的祖上有過名人。

他的爺爺區壽年,是抗日名將蔡廷鍇的外甥。

區楚良兒時開始學踢球,16歲進入廣州青年隊,4年後進入廣東隊。

23歲入選國家隊,隨隊獲得1992年亞洲盃季軍。

當然,那時他不是主力。

職業聯賽初期,他是甲A最好的守門員。

1995年和1996年,兩度獲得聯賽最佳門將。

1997年,區楚良作為主力隨國足征戰十強賽。

但人們記得更多的,是兩次面對伊朗隊,國足丟了8個球。

面對馬達維基亞遠射時的鞭長莫及,客場那個致命脫手。

以致於,戚務生不得不啟用江津。

從那一年起,區楚良不再是國足的一門。

但在甲A,區楚良還是很有市場。

1998年,區楚良轉會上海申花。

兩年後轉會雲南紅塔,還再次隨隊參加亞洲盃,獲得第四名。

2002年,34歲的他入選了參加世界盃的國足陣容。

當然,他沒有獲得上場機會。

區楚良的身高只有180釐米,儘管在過去,中國也出現過身材不高的優秀門將,比如李富勝,比如付玉斌。

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球員身體條件已經大幅提高,區楚良的身高短板就比較明顯了。

和他同時代的江津、符兵,身高都超過190釐米。

身高是區楚良最大的劣勢,不過他也保持了中國矮個門將的優良傳統:反應快,彈跳好。

1996年中國隊與荷蘭隊的熱身賽,如果不是區楚良高接低擋,中國隊不可能只輸兩個球。

尤其是區楚良撲單刀,是一絕。

不過,也有球迷指出,區楚良的缺點也很明顯:高空球弱,愛脫手。

所以,不管是在廣東,在上海,還是在雲南,主隊球迷都是對他褒貶不一。

但不可否認的是,區楚良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學習能力很強——智慧型門將。

沒有在國外工作過的他,能說流利的英語。

35歲退役後,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國際足聯教練培訓班資格證的教練。

然後,他長期在國字號任職。

裡皮執掌國足後,從意大利帶來了守門員教練,區楚良隨高洪波一起下課。

當然,以區楚良的人脈,他不缺工作機會。

今年再次出現在國足的賽場,搖身一變成了解說嘉賓。

只是很多人發現,51歲的區楚良,更加消瘦了。

尤其是和現在人高馬大的守門員相比。

矮個門將的時代早已過去,不知在區楚良的將來,是開啟足球解說的新時代,還是能帶出新的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