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景色年華是陪伴你我的見證 回憶總是在眼前 曾經的你還好嗎?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街邊


幾十年來,人們的衣著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小時候我和哥哥的衣褲、鞋帽都是母親縫製的。有的人家孩子多,往往是老大穿完老二穿……有許多孩子因為不願意揀哥哥(姐姐)的舊衣服而和父母鬧脾氣。不知道是那時候的布不結實,還是我們太淘氣了,肘彎、袖口、膝蓋、屁股上不到幾個月就會被磨爛,母親只得找來以往拆下來的舊布挑出顏色花樣接近的給我們補上。這樣的衣服要堅持穿到過年才有可能穿上新衣服。再看看如今的街頭:帥哥美女們衣著光鮮亮麗,摩登時尚。服裝界每年都推出新的款式引領時尚潮流。愛美女性的衣櫃裡早已“衣滿為患”,卻仍然嚷嚷著沒衣服穿。就連昂貴的貂皮大衣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

那時候沒有太多的零食,幾塊糖果,一塊餅乾就可以讓小孩子破涕為笑。有的孩子為了能吃到甜滋滋的糖水罐頭,甚至想出了裝病的“招數”。“小孩兒、小孩兒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過年不僅僅有新衣服穿,更可以解饞,可以吃到好多平日裡吃不到的東西:瓜子、花生、糖塊,香甜的凍梨、凍柿子,家裡做的炸果子、蒸年糕,還有豐盛的年夜飯。想起這些美味,孩子們都會流口水,期盼年快點到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年夜飯桌上的菜餚在不斷增加,就連平日的家常菜也由從前的白菜土豆變成了各樣的新鮮蔬菜。肉食換著樣吃,怎麼漸漸就吃不出以前香味了呢?人們互相說著:“唉——是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咱們的嘴都變刁了!”

忘記了是哪一年了,不用憑票購物了,小鎮上有了商場:原商業街的位置上蓋起了一棟三層樓房,裡面銷售各種商品:從鍋碗瓢盆到服裝鞋帽,乃至洗衣皂、洗髮水……開業那天,大家夥兒攥著積攢的錢懷著好奇,帶著渴望蜂擁而至。記得我也拿著媽媽給的零用錢買了一瓶洗髮水和一瓶紫羅蘭雪花膏。現在還記得第一次用洗髮水洗髮後散發著香香的青蘋果味。

老街到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個上世紀80年代初人們最樸素的願望,現早已夢想成真。曾經的板夾泥房、木刻楞房如今已經了了無幾。只在街邊偶爾看到快要“趴架”的小土房,才會勾起對那個物質貧乏年代的回憶。

小時候,我背上母親縫製的花書包進了小學校。學校當時沒有院牆,兩棟簡單的磚房是我們的教室,草地就是操場,樹枝就是鞦韆。夏天還好,最怕的是北風呼嘯的冬季:燒得通紅的爐子帶著火牆也無法趕走凜凜的寒意,臨窗的座位上總會傳來同學瑟瑟發抖的嘶嘶聲。下課鈴聲一響,同學們都擠到火牆邊取暖。

為了讓手套暖和,同學們爭搶著把手套放在離爐子較近的地方烘烤。我就曾因為放得太近,把新做的棉手套烤出一個大洞,心疼得哭了好幾天。而今,在一棟棟教學樓裡,同學們坐在裝有暖氣的教室裡,再也不用“呵著手”或戴著手套上課了。

懷舊

小時候只見過愛迪生髮明的電燈泡,如今的電子產品卻是琳琅滿目,不勝枚舉。孩提時我們只能玩跳皮筋、打沙包、跳格子、抓石子、彈玻璃球……現在孩子們的玩具有手動的、電動的、仿真的……讓我們這些60後、70後羨慕不已,嘖嘖稱奇。人們的通訊方式更因網絡的出現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從普通信件到電子郵件,再到QQ、微信的語音視頻通話,實現了古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夢想。

琳琅滿目的老物件

一條條寬敞整潔的水泥路面替代了“旱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沙土路。摩托車、電瓶車已經不是有錢人的標誌了,路上的小汽車數量在逐年增加,駕校裡學車的人“你方學罷我登場”。也許有一天,飛馳的高鐵也會來到邊陲,載著林區人更快更好地融入飛速發展的時代。

老繁華的街道

時光無聲,歲月有痕,綿延群山上挺立的棵棵青松白樺、傲雪綻放的朵朵興安杜鵑見證了林區的巨大改變。時代在變,我與家鄉、與祖國一同成長。

那時的您還好嗎?久違的問候來自遙遠的故鄉,自浩渺的網絡,自靈之深處,直抵柔軟的心房。總有種期待和嚮往,入冬之嚴寒渴盼春暖花開,如涓涓溪流渴盼流向大海,只有回不去的少年時光,令徒生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