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资料图。中新社发 廖西平 摄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18日指出,总体来看,中科院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中科院当天下午在北京举行2019年度工作会议新闻发布会,张亚平介绍该院参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时作出上述表示。

他说,2018年,中科院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需求,主动谋划,超前布局,统筹协调并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在大湾区落地实施,构建中科院粤港澳大湾区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经中科院和广东省共同努力,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已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其中,总投资23亿元(人民币,下同)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历经6年半紧张建设,已于2018年8月在东莞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填补了中国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

与此同时,投资20亿元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正按计划推进建设;投资逾5亿元的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于2018年11月开工;投资逾16亿元的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投资18亿元的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也将于近期开工;南方光源、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装置正开展前期论证。此外,中科院在深圳市政府支持下已启动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以及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总投资近50亿元。

张亚平表示,中科院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集聚创新资源,聚焦重点任务,优化区域布局,推动融合发展,与粤港澳地方政府部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为国家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了解,2017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推进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2018年11月,中科院与广东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并签署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创新平台等重大项目协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