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竟然要取代內容運營?一點資訊主編:穩住,我們能贏!

文章分享自

實戰中的運營之道

10月28日北京站

嘉賓

一點資訊視頻主編 周裝

一、你好,內容運營

——重新定位和認識自己

所有人面臨兩個誤區:1.內容運營=編輯;2.內容運營無用論。

從內容運營自身的角度出發,這裡存在一個巨大誤區。不能正確的給自己的工作進行正確定位,是對工作存在極大的認知誤區。

大量內容運營同事的工作日常可能是,到了公司看看郵件,看前班次的工作記錄,刷微博,發最新消息,改改標題…這是很多內容運營一天的工作。

內容運營無用論

很多人認為內容運營誰都可以做,這是打雜的工作,還是一個背鍋俠…可能很多人都面臨這樣的工作。

內容運營可能對接數據或產品工作等等,那麼,自己只是在打雜配合別人工作,找不到自己的重心?這裡就需要來重新認識自己。

重新認識自己,首先需要認識運營環境的變化和趨勢。

1、固定位的推廣變成信息流,從內容一刷到底走到算法時代變成下拉上滑內容無窮盡。

2、推薦位變得越來越多,用戶能看見的內容數量爆發式增加。

3、內容來源以及數量越來越多。

4、用戶也由以前的千篇一律變成千人千面,不同用戶有不同習慣。

5、以前是編輯主導,現在是算法干預,哪個位置放什麼內容更加合適。

所以這樣的情況,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自己,需要我們做什麼?

首先要熟悉自己的工作平臺,瞭解平臺的用戶定位和人群,產品目前的現狀、有什麼功能能提供哪些形式的內容消費。自己工作的重點,如何系統優化並提升。競品目前的現狀以及策略等。其實做好工作,這些都需要有一定了解。

二、別憂傷,太陽照常升起

——大數據和算法時代,讓內容運營變得有趣

大數據時代,內容運營的表象

我們經常說大數據和算法時代,內容運營走到窮途末路,但這只是表象。

1. 不管更不更新,算法都可以保證讓用戶有內容可看;

2. 大數據比運營人員能更好的為用戶推薦內容;

3. 自媒體時代,內容爆發式增長,運營不再為內容擔憂;

4. 流量數據不再是內容運營唯一的KPI。

所以,現在有哪些新的KPI?給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圖。

從內容到達用戶的路徑變化

以前是有內容,放到平臺,平臺有用戶。現在是拿到內容以後做內容畫像,然後做召回,召回以後再做不同的分發模型,內容在哪個模型下推給哪些用戶。最後分析用戶場景,根據用戶的瀏覽習慣和評論來豐富用戶畫像。從而不斷的構成循環。

1.內容畫像

內容畫像分內容源和文章畫像。內容源,包括機構和個人,關注的領域,更新的頻率,還有整體的質量等。拿到這些信息後,對內容源完成領域、評級等標記。

關於文章畫像,給文章做關鍵詞、標記,劃分頻道,是否屬於本地內容、熱點等等。以及分析特殊標記,如低俗、涉性、標題黨、軟文等性質。根據這些畫像完成對文章的增大曝光。

根據以上信息完成對文章的重新解構、質量評估,由此提交給算法,評定文章的具體畫像,最後投放到對應人群。

案例:文章畫像

比如這篇文章,視頻講羅志祥戰隊的選手,提煉的標題中涉及羅志祥,這屬於哪個節目、主持人、選手,都是非常具像的關鍵詞描述。

整個內容再做分類,第一屬於選秀節目,屬於音樂類,往大可以放到綜藝,綜藝可歸到娛樂,這裡會做詳細的區分。

內容來看,不需要做任何本地,也不要做熱點。但是節目內容的質量可觀,所以建議可以在整個平臺進行投放。

對內容怎樣做畫像,也就是怎樣給文章寫標籤。其實標籤是文章內容最精準的概括,和相關提取的關鍵詞。然後做到頻道分類,會進行內容相似歸類,相似的內容推薦給同樣用戶,以此提升整體的點擊。

案例:內容源

內容源的判斷,方法其實差不多。我們邀約了很多自媒體進駐一點號,對自媒體的判斷是來自機構還是個人,關注的領域等。

做這些判斷時,屬性機構還是個人,以及關注領域是由自媒體人主動選擇,同時提供一些材料。比如提供之前作品,根據更新頻率,整體質量和影響力等。運營根據提供的材料進行判斷。同時,關於文章是否原創的問題,作者也需提供原創證明。

2.召回邏輯與運營幹預

講到內容運營,從拿到文章畫像之後,會有一系列的邏輯,然後才進入用戶。那麼召回時,內容運營會如何幹預?

其實召回是一個特別好理解的詞,是指在內容池入庫的文章中選取一定數量的內容進行排序分發。

目前工作和算法配合的召回邏輯,包括頻道召回,地理位置,精選集,以及內容和用戶的相似值,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除了前面提及的內容畫像之外,在召回邏輯中,頻道、精選集都需要內容運營的充分配合和干預。

如果覺得內容不錯,要做加精操作,運營需要根據自己對內容的把控,確定內容投放給哪些人群,範圍大小,相關數據可以參考文章的標籤和畫像。

其實拿到文章先做的就是文章畫像和標籤。給內容加精有四個維度,包括全局、大類、頻道、興趣。頻道和興趣有重合,不同點在於頻道的顆粒度更粗,而興趣點拆分的更細緻。

比如羅志祥的內容投放,如果選綜藝頻道,可以投放所有綜藝用戶下,如果選興趣點,可以選擇投放綜藝的要聞或者藝人八卦評論,那就是對綜藝用戶的再次細分,因為有人喜歡看新聞有人喜歡看評論等。

這個需要運營在日常工作中,對內容有自己的準確把握。做到這一點就要求運營人員長期不斷的訓練,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3.分發模型與運營幹預

召回之後,就需要參與一些分發的模型。分發的時候內容運營應該怎麼做?一個用戶最多看到兩百條內容,如果用戶打開頁面,沒有感興趣的內容,用戶就可能會流失。

如果推薦的時候,前後都是用戶感興趣的內容,後者點擊行為肯定高於前者。這個時候如何做排序?

這就需要進入到分發模型,但是模型對於算法和運營來說是沒發具體描述的,是根據相應分值進行排列。

但內容運營可以提供相應策略來優化模型,如置頂、push、加精等,優先讓算法讀取到相關工作,讓優質內容提前分發給用戶。

不同位置的分發策略

首頁:首先保證用戶打開的內容儘量覆蓋更多用戶,照顧一些熱點,還要保證內容的多樣性。

頻道:對某些用戶的重度滿足,儘量試探用戶習慣,瞭解用戶可能會消費哪些內容。

詳情頁相關推薦:不同品類的內容有不同的邏輯,熱點事件、影視、音樂等。

在目前的推薦邏輯中,相關內容直接按照關鍵詞進行抽取順序,導致內容情節上的跳躍。針對這一現狀進行優化應該怎麼做?優先推薦這一個片段之後的下一個精彩片段,保證情緒上的連貫和精彩性。比如用戶看了這一條,下一條是最新的進展包括評論等內容。

舉個例子,今年暑期檔推出的《春風十里不如你》,推了很多內容,影視內容如果單純推,用戶從第一條看到第二條,會導致情緒上的跳躍。我們針對這部分繼續做優化,用戶看完主視頻後,優先推薦的下一個片段就是下一集精彩看點,保證情緒上的連貫和精彩性。

第三方打開召回頁:長期精選為主,引導用戶迴流。

(第三方召回頁:這部分是做用戶的迴流,可以推一些平臺上長期精選數據非常不錯的內容,再根據召回的內容,找相似性做匹配。)

講了這麼多以後,就發現其實大數據和算法時代,內容運營的真相是這樣的:

1. 對內容:有強大的判斷感知能力,進行精準的拆解;

2. 對分發:有全局意識,能根據內容和用戶制定不同的策略,提升分發效率;

3. 對作者:自媒體作者創作水平參差不齊,如何引導創作優質內容;

4. 更多思考,如何提升工作效率,讓用戶沉浸於此。

另外,如果覺得自己已經像一個運營,不再是一個編輯,應該有這三個特徵:

內容運營的終極特徵

1. 擁有了一定的用戶思維;

2. 站在用戶的角度選擇內容;

3. 開始對內容進行二次加工。

三、奔跑吧,驕傲的少年

——革新觀念,內容運營的重點就是內容

和用戶一起運營內容

用戶選擇在平臺發佈內容,除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很多人把這個當做自己長期堅持的事業,也就是名和利。一個平臺需要給用戶帶來流量,流量帶來聲望,這是自媒體時代非常顯著的特徵。這一點和工作的需求一樣,錢給到位,幹得也開心。

在內容運營過程中,運營者除了對內容和源進行干預外,還可以提前與用戶互動,創造平臺所需要的內容,以此達到平臺和用戶之間的雙贏。

之前舉的例子,針對《春風》做的短視頻運營活動,做這個活動有三個目的:

第一是增加一點資訊用戶群體的活躍度,以這個內容為契機,充分發揮用戶的力量,探索信息流短視頻的新玩法,打通版權、自媒體、用戶三大群體,盤活相關資源。

第二是算法為王,個性化分發的大背景下,IP內容和用戶需求更好的結合,打造新媒體時代的內容爆款。

第三讓用戶創作的內容服務於用戶,讓平臺的內容變得有品、有料、有用、有趣。

這裡的運營工作分為兩部分,分別針對一點號作者和讀者。

讀者:用戶登陸查看相關內容就可以參加活動,平臺可以根據閱讀時長包括轉發和評論量,進行統計選取獲獎用戶。

自媒體人:鼓勵所有的自媒體人對視頻內容進行加工,創作相關的短視頻並參與平臺活動。根據每個自媒體號統計出相關的數據還有轉發量,數據最優的自媒體人進行嘉獎。

這個活動大概做了六週時間,吸引2800多個自媒體人的參加,有效發文量超過一萬篇,整個活動創造的效益是2億點擊量。這個活動我們也得到了一些意外收穫,比如用戶的關注視角、消費人群以及用戶關注點等等。

通過這個活動我們得出了結論,內容運營如何與用戶產生聯動:

第一是鼓勵用戶可以創造內容;第二是主動發現用戶的優質內容;第三是讓用戶自己推薦內容給用戶;第四讓用戶生產平臺所需要的內容;第五是有針對性的滿足用戶,不同作者不同階段的訴求不一樣。

最後,給運營人的幾點建議:

1. 如果堅持,那就盡力做的最好;如果放棄,那就趁早;

2. 自媒體與算法讓內容運營必須精細化,懂平臺、懂用戶是基本的前提要求。

文章整理:開開

文章來源:運營直升機(yunyingzhishe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