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從哽咽到哭腫雙眼,央視極力推薦的親情片,究竟好在哪

有人把這部電影稱為中國版的《佐賀的超級阿嬤》,我還想到另外一部韓國電影《有你真好》。

故事很簡單,但是劇本跟演員都很精彩。

一個小小的四合院,春夏秋冬四季流轉中,一個看似冷血無情的獨居老人與來租屋的女大學生。

從互不相讓到和平共處,再到互相照顧,以及最後的分離。一老一少的情誼令人感動。

這是我頭一次這麼迫切地想向大家推薦一部電影,而且是國產電影。

影片出場人物很少,重點都放在老人與女孩身上。

電影比起《千里走單騎》多了一分沉澱,比起《瑪麗和馬克思》多了分溫馨,比起《天堂電影院》多了分質樸。

因為這電影太簡單,簡單的都有點珍貴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件特別奇妙的事。

有時候看上去好像爭端不斷,稜角激烈碰撞,撞著撞著倒擦出愛的火花,激情四射起來;

有時候平靜妥當,用個時髦的詞叫“歲月安好”,可一轉眼便心如死灰、人去樓空的例子也有的是。

總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什麼公理定律可嚴格依循。

也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意外,這種或那種的特例,把生活調劑的起伏跌宕,甚至多彩多姿。

女導演馬儷文編導的電影《我們倆》就是講述人與人之間展開奇妙關係的故事。

這也是馬儷文繼《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之後的第二部作品。

在第五代導演所推崇的新民俗電影之後,中國的黃土地、紅高粱不再成為電影的主要表現對象。

中國電影開始突破一種奇觀景象,小人物、邊緣人物的現實生活以及真實的社會現實開始通過電影人作品進入大眾的視野並得到受眾的喜愛。

而在這一系列新生代導演中也不乏一些女性導演。

她們成為了電影界的一股涓涓清流並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風格。

她們運用獨特的女性視角為切入點,展現出一道“別樣的風景線”,與所有的男性導演共同建築一個絢麗多彩的影像世界。

馬儷文正是這樣一位帶有強烈性別標籤的女導演。

雖然好萊塢豪華鉅製的商業電影如火如荼,賺足了中國人的眼球和鈔票,但是我們依然要冷靜地承認。

電影能夠打動人心感動世界的部分從來都不是技術,而是通過影像媒介傳遞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在浩如煙海的電影世界裡,華語電影一直是十分特別的存在。

雖然它具備的商業氣息並不成熟,娛樂技巧也不高超,

但是始終能夠憑藉一種獨有的文化質感和赤子情懷,讓我們獲得欣慰與感動。

這部影片的製作絕不復雜,大部分場景都侷限在四合院內。

而故事情節亦簡單明瞭,其好處則全在“情感”二字。

或許可以說,馬儷文創作了一部非常精彩的言情小品,帶著觀眾去感受歲月裡的喜怒哀樂。

《我們倆》給觀眾的感覺,是如同明朝張岱《湖心亭看雪》那樣的精短小文,寥寥幾筆,疏朗自然。

《我們倆》是由宮哲、金雅琴、羅忠學等聯合主演。

這部影片以其樸實真摯的情感和輕鬆靈動的鏡頭一舉獲得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並斬獲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項

可以說,這部影片讓更多人重新開始關注老人的生活和情感問題。

影片的投資成本只有22萬,卻在上映後一個月內收穫300多萬票房,也因此得到更多觀眾的賞識。

豆瓣8.6,IDMb7.8,爛番茄新鮮度98%,這個成績真心不錯。

影片講述了極為簡單的故事,兩個人的空間,極其細膩與瑣碎累積出的情節,平凡卻耐人尋味。

主人公一位空巢中的孤獨老人,一個為尋夢獨立生存的窮學生。

兩個代表性的社會人物,被馬儷文妙手神思地捕捉到,以小見大反映出很多既深刻又現實的社會問題和存在。

據說也是根據導演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的。

北京求學的外地學生小馬剛搬入孤寡老太太四合院中搭建的小平房時,

老戲骨金雅琴飾演的這位“騎過馬、扛過槍、抽過大煙”的精明老太太看上去可真像個動畫片裡的邪惡老巫婆。

扮演小馬的是中央音樂學院圖片攝影專業三年級的學生宮哲。

一雙眼睛清澈得像兩汪甘冽的泉水,那股毫無表演經歷的笨拙與質樸使小馬這個人物與見多識廣的“老巫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個處處打壓,一個鬥志鬥勇,甭管是精還是傻,總之各有各的“算計”,各有各的心眼兒。

前半段你來我往鬥得熱鬧極了,觀眾看得也不亦樂乎。

馬儷文鏡頭裡的北京冬天腹地像是隔著一層泛青漾白的舊玻璃,冷得透明,冷得超然。

冷得耀眼刺目似乎頃刻患上雪盲症,冷得沒心沒肺,未帶一點粉飾,無畏地暴露在眼前.

如同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孤僻孩子,揣著多疑又易怒的心思,苛刻地防守著極其強烈而脆弱的自尊。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座空蕩蕩的老式四合院,不情願地寥落插著幾株瘦瘦的貧血的枯樹。

水龍頭凍得連鼻涕眼淚也忘記了流,只有口中吸吮進出的哈氣是活的。

畫面中出現一個始終奔忙的女孩兒,一個孤寂獨坐在門廊的老人。

一個脾氣古怪,老氣橫秋的皺紋掛滿了臉龐,總顯出一副處處不饒人的樣子。

早已步入了歲月的年華末尾;

另一個,還總是給點陽光就燦爛,豆蔻般的年華,像剛剛起航的蒲公英。

青春的氣息撲面而來。

幾乎貫穿電影幾乎整的小院的這一老一少,那種看盡世態炎涼的蒼涼感和對未來生命無限閒暇的憧憬,激烈的碰撞出了動人的樂章。

老人的生活單調乏味。

搬進來一個女大學生後,她開始跟鄰居偷偷的觀察女大學生。只看著她忙進忙出張羅生活,瞬時讓死寂的四合院增添生氣。

一開始,很多人和我一樣會覺得這老人真討厭。

盡佔小馬的便宜,欺負老實人不說房租也不肯降,什麼都很計較。

後來女學生偷接電到房間裡頭吹暖氣,兩人的故事就更有趣了。

這倆個女人旗鼓相當,年紀感其實沒那麼重要了。

老人很會算計,那是歷經風霜之後磨練出來的冷靜;而返老還童的任性與拌嘴,讓人覺得她還有點為老不尊。

但看到最後,會很喜歡那個老人。

編劇很聰明,讓老人喪失講話的能力博取觀眾的同情,

同時意識卻清醒得很,巴眨著眼睛流出淚水,看著女孩的淚眼,讓人久久不能忘卻。

不讓老人變啞的話,這幕戲可就沒那麼動人了。

因為老人很少不囉唆的,而生了病被丟到一旁的老人更能體會心裡有多愁苦。

那隻鏡頭中出現多次的小狗彷彿和獨居老人很像,被人遺棄但又唇齒相依。

一對沒有血緣關係的祖孫,從開始的互相排斥、爭吵,到後來的相依、陪伴。

建立了比親生祖孫還深切的感情。

而她們共處過四季的小合院也成了彼此生命中無法忘卻的記憶。

馬儷文導演搭配的電影色調我十分的喜歡,淡淡的冷色調加自然光,光線自然而富有生機。

導演在影片色彩的應用上顯得較為成功,尤其是導演對紅色的應用,是整部影片畫面視覺美的一大亮點。

樸素美不等於視覺畫面沒有生機,黑、白、灰很美,很永恆,但一味強調,搞不好適得其反。

導演一方面通過季節的變化讓影片的鏡頭色彩豐富起來,春、夏、秋、冬各有不同以及通過演員的著裝色彩變化來調節;

而另一方面通過將紅色巧妙地運用在畫面中,使以樸素美為主調的畫面更富生氣,為古樸寂靜的四合院增添了新的活力。

導演馬儷文以親身經歷譜寫成這段扣人心絃又趣味橫生的電影更加真實。

節奏活潑清脆,畫面唯美動人,簡簡單單的一個景、兩個人、四個季節,一老一少的關係動人心絃又趣味橫生。

中國知名歌手竇唯的電影配樂更有畫龍點睛之妙。

而《我們倆》的平淡無奇卻似乎有著置身事外的淡淡殘忍。

即使孩子與老太太在瑣碎的交集中生動可感起來,微笑或俯首,表情還是簡單的。

似乎導演所要表達的寂寞不過都在一線間。

樸實和緩的訴說自有芳醇,我們都為影片中的那樣一幕擊中:

老人的柺杖有氣無力地帶著失落的強勢敲擊,溫吞沉凝的嗓音;

小馬的深綠軍大衣像起皺垮掉的往昔;

那輛二八帶槓打鈴的男式自行車盡顯疲態,流浪的狗無神的目光不知落在哪個方向的遠處

剛開春的午後,各自或坐或蹲地泊在四合院的灰瓦磚簷下,疏草幽含著吐不出的悄悄話。

樹自婆娑,影自拖曳,那一刻,垂垂的遲暮與鮮活的心跳比生命更神奇地無聲交融。

但生活何來那麼多的喜劇

小馬是在冬天最深處闖進已年近九十的老人和或許比她還老的小院裡的。

好像這個撞門而入的姑娘是為驅寒而來。租下這間廉價的小屋,院裡的死寂與沉默彷彿快站到了結束的端點。

她的討價還價,她的作弄人的海報,她的電磁爐,她的偷用的暖氣片。

她的每一次折騰,響個不停的BB機,忙著拉電話線的一頭熱,上房捅鳥窩...

她求著老太太烤饃片曬太陽拍下她的一天,為老人洗頭梳髮揉肩,熱戀時抱著毛絨玩具熊醉乎乎的傻笑。

分手時淋雨不告而別的倔強,招搖穿著京劇旗裝騎車鍛鍊身體的兀自可愛。

過年掛滿院子的紅燈籠喜福字,甚至清晨第一個懶腰後敷衍的刷牙洗臉...

這些驚喜的到來,使暮氣沉沉的小院有了亮色與躍動。

這也是導演所要表達的青春對耄耋的充盈。

一老一少兩個精明的女性在雞毛蒜皮的戰場上衝突引得觀眾好奇心突起。

開始時,小馬完全在老人故作威嚴的鎮壓下,始終有著被老太太趕走的危險。

這時情感的契約還一直懸而未定,等待締結達成。

但無論是二人之間的置氣呵斥,還是無言的冷眼互望,哪怕一個熱水瓶都足以打動人。

隻身在外的窮學生,獨自在北京苦尋生存發展的機會,小馬貫穿的疾跑姿態總叫人壓抑窒息。

這個當過兵、騎過馬、打過槍、抽過大煙、守寡終身的“不一般”的老太太,卻無法抗拒生命即將終結謝幕,在歲月的威逼下認了輸。

“夕陽”殘照,她所能做的就是無聲地掙扎與對世事的堤防。

她們能觸碰的交點,就是對落寞的驅逐,共同的手勢,她們相視一笑。

所以即使是爭吵,還是透著幼童般的任性與執拗、懵懂。

但也許,老太太只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倔脾氣。

她面對世界的唯一方法就是披掛全身甲冑,先拒人於千里之外。

而小馬的稚嫩、莽撞跟清澈恰好成為了打開這本硬皮書的鑰匙。

也許老太太自己都會意外,都不知道在已經接近生命盡頭的時刻,心裡依然還保有那麼柔軟而脆弱的一面。

有滾燙的情意,有難捨的眷戀。

租住戶總要搬離,老人總會去世。悲涼在於,這是一種沒有固定關係的隨意組合。

一次次看到小馬離開時老人張不開口的不捨、總是沒有勇氣面對這麼真實的揮別...

小馬走了,老人病重,老人的孫子要結婚了,養女把老太太送進了養老院,不禁心寒,親情何去何從?

當已不能說話的老人緊緊握住小馬的手,兩雙除了淚就是情的眼,我們也心酸到軟得無力吶喊。

走過了秋冬,她們終於開始用單薄的身軀取暖...

片中一個鄰居說:“對自己的家人都沒有這麼親,一個外人,一起住了這麼兩天,卻這麼地捨不得了”。

這就是現實的生活和人物,對一個老來無伴的老太太而言有些莽撞但直率善良的小馬就是自己的親人。

導演通過一個小故事,把我們經常忽視的老人和女性當成愛的對象。

進而傳達出對晚年生活的喟嘆和詩意的人文關懷。

影片有四個章節,也是四個轉折,分別以四個季節展開描寫。

故事的開始發生在冬季。

冬天展示了老人與女學生小馬的陌生、冷漠、相互排斥的關係。

春節,兩個人因為電話費發生誤會,大吵了一架。

當老人知道自己誤會了少女的時候,心裡生出了內疚,情感的觸鬚開始變得柔軟。

春天敘述了老太太與女學生小馬相互瞭解的過程,是他們情感成長的階段。

從鄰居那裡得知老太太的身世以後,少女內心生出了許多敬佩和憐愛。

隨後小馬為了完成作業拍攝了一個小故事,她選擇拍攝的短片是老太太的一天。

夏天是草木豐盈的季節,老人與少女的感情已經發展成相互依賴相互關懷。點點滴滴的細節,溫暖舒心。

秋天最淒涼,肅殺而寂寥的時節,少女搬出四合院與男友同住。

臨走時,老人顫抖拉住女孩兒的手,說了一句揪心的話:“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就這麼搬空了?”

到這裡,老人與少女之間的感情親密程度,已經達到了血濃於水的地步。觀眾也已經淚崩。

老人再次恢復了舊日的生活,無人陪伴,寂寞冷清。

老人病倒的時候,心裡想的嘴上唸的,不是女兒和外孫,而是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小馬。

當小馬接到老人死訊的電話時,影片作出的無聲處理堪稱妙絕。

大街上人來人往,小馬寂靜無聲地蹲在天橋上不知所措。

當小馬再次重返老院子,推開門,只看見窗上大紅的“喜”字,物是人非,宣告了一個結束,也預示了一個開始。

最後,天橋上小馬傷心的哭泣,院子裡喜字興奮的張貼。醒目且濃厚的對比色彩,真得很讓人受不了。

《我們倆》的結局則多少帶有一些傷痕文學的意味。

小馬的來去就像一陣風,老太太因為她的來而充實,而快樂幸福。

又因為她的去而空虛,而失魂落魄,以至於最終病倒,不治而亡。

這樣的結局有些殘酷,但仔細想一下卻更貼近現實。

更重要的,這在藝術上也應該是一種美,殘缺美,就像斷臂的維納斯。

而人物臺詞樸素而又接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卻讓人物的性格準確地表現出來,處處都是節制和簡約。

收斂冷靜的情緒掌控得恰到好處,並沒有什麼具體的高潮或讓人落淚的地方。

但隨著故事的慢慢展開我們的感動似乎顯得水到渠成。

馬儷文式的乾淨利落的敘事功力又一次顯現出來。

而在《我們倆》中她時不時運用的大量留白及省略,使得畫內和畫外的故事和情感相結合。

娓娓道來一個純粹感動至深的故事。

前面也說過,《我們倆》是一部以導演自身經歷為故事框架的影片。

馬儷文出生在江西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馬儷文來到北京,到中央戲劇學院進修。

為了找到一個住處,她騎著自行車挨家去問,後來她在北京的四合院找到了一間小屋。

房東是一位孤寡的老太太,她們之間發生了很多故事。

之後馬儷文聽說老太太去世了,腦子裡出現了許多回憶和內疚。

馬儷文把自己的真實經歷寫出來,從而拍成了電影《我們倆》。

我們也可以猜測她就是影片中宮哲所扮演的小馬。

就對藝術電影的內涵要求而言,《我們倆》談不上多麼藝術或深刻,也沒有叫囂所謂人性和靈魂。

人物只有兩個,一個老太太,一個小女孩,在租房相處的過程裡,形成了一種人與人之間堪稱失落已久的聯繫。

不能說是感天動地,但它就是抓住了人內心的一種感情。

樸實無華如四季更替,卻與許多人一樣平凡的生命緊緊相連。

《我們倆》算不上深刻和優美,故事和情感沒有感天動地,人生的真諦和人性的昭示也不過是初露端倪。

但是它完美地展示了人與人之間忽略已久的聯繫與溝通

導演以季節為框架的分割是很高明的,巧妙地隱喻了老人與少女之間的感情色彩的嬗變。

影片用簡單的細節,表現了厚重的情感,這是《我們倆》能夠贏得觀眾認同和喜愛的關鍵所在。

對生活真實情境與人物內心的尊重比譁眾取寵更為珍貴。

《我們倆》以真摯誠懇的基調敘述了一個日暮殘念的老人內心的波瀾。

這種真實誠懇的態度讓影片或許失去了影院的票房卻贏得觀眾的尊重。

飾演老太太的金雅琴不得不提,高齡八十四歲,是大陸舞臺劇資深演員。

《我們倆》是她首次跨足電影大熒幕的演出,精湛動人的演技使她獲得了東京影后的肯定。

而金雞百花獎的評委張藝謀等也都一致推崇,將最佳女主角的獎項頒給她。

金老太太領獎時激動地說;“我當時看了劇本後就特別感動,掉下了眼淚,這部影片片酬很低,甚至不如我拍電視劇一集的酬勞,可是我不在乎!”

在拍攝《我們倆》時由於金老太太年歲已高,拍片時必須克服許多困難。

如:劇本的字體必須放大很多倍,還要準備放大鏡給她用;

不能戴著助聽器,聽不到別人的對白,就只能看口型或手勢來接戲。

還有一次她因為沒看見院子裡的積水,而摔了一跤,把額頭也磕破了,嚇壞了劇組的工作人員。

也難怪,有這麼多熱愛藝術的老戲骨們,默默地奉獻著,像他們致敬。

看完《我們倆》,頗有些又喜又悲的複雜心情。

悲的是真正優秀的作品在這個喧囂的時代裡卻要承受著刻骨的寂寞;

喜的是儘管在這個惡劣的現實底下,仍然有人能夠保持清醒堅持前行。

也對現世留存了些微的希望,希望出現更多優秀的國產電影。

作為很棒的親情文藝片,希望大家靜下心來好好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