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僅次於好萊塢排世界第二的香港電影,那股“港味”究竟從哪裡來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1、江湖兇險

我們熟知的香港電影,大多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

一家獨大的邵氏逐漸走向落寞,嘉禾、新藝城等巨頭迅速崛起。

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好萊塢 。

“香港有個荷里活”,一時傳為佳話。

蓬勃的產業急需人才支撐,這時,一大堆鬱郁不得志的年輕人,紛紛投身這場造夢的熱浪中。

香港演員的一大特點,不問出處。

演員,十有八九都是“半路出家”。

吳孟達,初中沒畢業,在藥店打雜;成奎安,曾經在夜總會當打手蹲過大牢;陳百祥,生意失敗後還跑過中東和海盜收拾爛攤子。

有的,誤打誤撞。

比如林雪。

1978年隨家人初到香港,住木屋,失學,每天混跡街頭,打雜工,打群架。

杜琪峰《黑社會》梁家輝逼張家輝吃下湯勺那幕,就是林雪年輕時的荒唐經歷。



1982年,快20歲的林雪還整天無所事事,在臺球廳混日子,恰好被在附近拍《一眉道人》的林正英“看見”。

一次林雪打架後,林正英對他說:

你現在二十幾歲,你有沒有想過三十幾歲時還能跑多遠,四十幾歲呢?不如做點正經事,過來幫忙做場務吧。

就這樣,林雪踏進電影圈。



場務說白了,就是打雜的。

哪裡有子彈,林雪就往哪裡擋。

導演拍戲,要封鎖街道,林雪整個人橫躺在馬路上,把車子攔住。戲拍多久,他躺多久。

慘嗎?

慘。

這麼慘,還有人死皮賴臉想進。

田啟文。

聽名字不熟?

《喜劇之王》《新喜劇之王》都被踩腳的那個。




入行前,田啟文是廚師。

他既沒報考無線訓練班,也沒遇見林雪那樣的引路人,只是因為太喜歡電影,一門心思想當演員。

為此,田啟文總給來飯店消費的劇組人員開小灶、套近乎。

那些人吃了飯又不領情。

走的時候還甩了一句:

“帶你進這個圈不難,讓你留下來才難。”

話,殘忍了點。

但客觀說,沒一字虛言。

彼時的香港電影火舞耀揚,卻也大浪淘沙。

借狄更斯名言:一個最好的時代,一個最壞的時代;贏家應有盡有,輸家可能一無所有;

最終還能站著的,無疑都穿過刀山火海。

2、江湖有江湖的規矩

我們知道,83年周星馳出演《射鵰英雄傳》,飾演“宋兵乙”,只有幾次露臉,幾句臺詞。

第七集,“宋兵乙”要被梅超風的九陰白骨爪一掌拍死。

周星馳不想死那麼快。

他跟導演說,可不可以用手擋一下。

導演理都不理。

多年後,當我們聽到這段往事,第一反應是,星爺真努力。

卻選擇性遺忘了周星馳也在《喜劇之王》,借大明星娟姐自嘲了這種過分的努力。

因為電影是一個需要高度精密配合的工業。

導戲的,對戲的,打光的,收音的。

你知不知道因為你不想死,浪費了多少秒、多少格底片、多少錢?還有多少工作人員的時間和心血?

江湖有江湖的規矩。

於香港配角來說,這規矩,就是“醜、壞、癲”。

再準確點說,“盡皆過火,盡是癲狂”,在香港配角身上得到更淋漓盡致的貫徹。

醜的,就要醜到盡。

比如“石榴姐”苑瓊丹。

苑瓊丹本人其實不醜,卻以演醜女為名。

她本人也“認命”,“醜就要做到最醜,不能保留絲毫的美,我覺得這也是在追求完美”。

說說而已?

《唐伯虎點秋香》,一句“我只不過是尿急,抖了一下”的臺詞,逗得眾人大笑,苑瓊丹卻為了這樣一個表情,試到臉抽筋。



壞,也要壞到極致。

“神經刀”吳鎮宇。

有一次他演反派,有場戲要被吊死,導演讓他哭,他覺得不合理。

我去詢問那些死囚,死,他不緊張,反而等待的時候更緊張。

我問導演,‘你想觀眾哭,還是我哭?’



更別說癲。

裝瘋賣傻,幾乎是每個香港演員的必修課。

羅家英。

他在粵劇方面的成就其實遠大於電影。

第一次跟周星馳合作是《國產凌凌漆》。

羅家英48歲,是有名有姓的“藝術家”,對那種天外飛仙式的幽默無感,他覺得太鬧騰了,“像猴子一樣”。

為了生計,硬演。

但到了《大話西遊》,羅家英就適應,甚至駕輕就熟了。

他把戲劇的荒腔走板完美嵌進周式無厘頭,在看似自輕自賤的狂歡中,將一切崇高與宏大消解如煙。

嚴肅又戲謔的《ONLY YOU》是他自創。



唐僧那段,“你想要啊你想要說出來啊”,是周星馳現場逼他想出來。



對了,唐僧這角色原本屬於一位內地演員,因後者無法適應無厘頭風格,自動請辭。

羅家英是臨場救火。

原本也沒有什麼戲,後來越拍越久,戲份越來越多,直至創造出一代黃金綠葉。

3、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再愛香港電影的人也得承認,港片,就是不高級。

但多想一層,這不也是我們曾經瘋狂熱愛,至今依念念不忘的原因。

對,港片不高級,但至少,它不偽裝高級,強行高級。

獅子山下是什麼精神?

是平民百姓逆境自強,不屈不服的勵志精神。

一部香港電影的輝煌史,就是香港配角的奮鬥史。

前些日子,《流浪地球》大火,吳京當年那段心酸又被翻起。

《殺破狼》,吳京和甄子丹的後巷刀棍戰,這20年香港電影經典動作戲之一。

怎麼來的?

當時葉偉信導演說,誒,子丹你練了三十多年,吳京你練了二十多年,你們別套招了,直接打吧。

兩個一對視,咔咔咔,一頓打。

打到一半,實心木頭斷了。

怎麼辦?

再來。

那場戲僅僅45秒種,吳京被打斷了4根棍子,到最後,手都抓不住刀。

看花絮時他的表情,是真疼。




要知道,吳京當時已演了《太極宗師》《小李飛刀》,被稱為“功夫小子”,算小有名氣,更別說比吳京還小的咖。

黃一飛。

《少林足球》這場被酒吧老闆爆頭戲。



拍了8次,黃一飛腦袋也被拍了8次。

說是道具瓶,依然血腫。



混到主角呢,也得“忍”。

2003年,林雪終於男主角。

——在《PTU》飾演一反黑組警長。

電影這一幕,林雪追賊,踩香蕉皮,摔倒。

這場戲,林雪摔了一個多小時,40多次,徹徹底底摔成豬頭。



《PTU》斷斷續續拍了三年,頭上那塊血布也跟了他三年。

用林雪的話說:

都臭了,但不知為什麼,一戴上發臭的血布,聞到那陣臭味,就會自動入戲。

今天,提起香港電影,我們總愛說,“港味”。

港味,是追隨自己初心就能成功的娛樂傳奇嗎?

港味,是魚翅撈飯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大富大貴嗎?

在Sir看來,所謂的港味,本質就是不起眼但堅韌的煙火氣。

當不了大明星,腳踏實地當一個普通演員,不是什麼丟人的事。

當不了武林霸主,安分守己當一個平凡百姓,同樣值得讚美與擁抱。

反過來說。

沒有這些江湖小人物的“醜”、“壞”、“癲”。

沒有他們敬職敬業的“忍”。

又何以托起香港電影的輝煌。

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配林雪第一部電影是《鬼掹腳》,片酬兩頓盒飯。

黎耀祥拿了三屆TVB視帝,為此十年沒離開過香港,沒日沒夜拍戲,一件T恤穿了10年。

羅家英的演技其實被低估,拋開“達文西”,“唐僧”,他早已憑《女人四十》拿過金馬、金像雙料最佳男配。

這些默默奉獻,奇形怪狀的異色,不也是香港電影必不可少的絕色?

他們不應該,也不能被遺忘。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