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瓷器工艺最高峰——“清三代”瓷器

此文章由福羲国际宁先生编辑:藏品_征集:188,,242,,316-22

“清三代”瓷器是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在历史上被称为“康乾盛世”,当时社会开放,文人墨客加入进来,欧洲的彩绘技法也得到借鉴,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有趣的是,三位皇帝的性格差异不但表现在各自鲜明的执政风格中,还影响到了官窑瓷器的制作。

康熙时期,在瓷器发展上有两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其一是恢复了景德镇御窑厂,其二是设立了专门的督陶官。其中,郎廷极就是江西巡抚。代表康熙瓷器艺术顶峰的“郎窑红”就是在他的督造之下烧制成功的。

雍正虽然执政时间只有短短13年,但其历史地位却无庸置疑。雍正继承了康熙景德镇督陶官制度。雍正六年,他派出现在人们熟知的督陶官唐英。雍正官窑工艺妩媚、秀丽端庄,制作十分考究。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型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都有很高标准。

乾隆官窑与康熙、雍正相比,其风格既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乾隆不同于其父,也不同于其祖,他喜欢繁缛热闹、华贵亮丽之风。所以,乾隆官窑瓷在厚重方面不如康熙,隽永方面不及雍正,但是具有华美多姿、繁花似锦的特点,不但精巧新奇,而且极尽工雅细丽之能事。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笔筒

尺寸:H: 15 cm; D: 16.5 cm

康熙时期,景德镇制瓷工匠纯熟地掌握了珠明料的呈色技术,烧出了被誉为“翠毛蓝”、“宝石蓝”的康熙青花,这种多色阶青花层次分明,故又有“五彩青花”之称,是青花器制作史上的重要创新。拍品即仅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充分表现出画面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在白腻胎骨的映衬下,具立体层次感,尽显康熙青花之神韵,堪称文玩中的佳作。笔筒胎质细腻,白釉温润。外壁以青花通景绘山水人物图。画面构图疏朗有致,人物形神兼备,笔法飘逸自如,颇具水墨韵色,立体感强又颇有意境。

清康熙郎窟红葫芦瓶 尺寸:H: 42.5 cm

葫芦瓶为南宋后期所创烧,瓶体似葫芦,故名,又因名与“福禄”谐音,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型。且器形像“吉”字,又名“大吉瓶”。此瓶形制规整,造型端庄秀美,似葫芦,直圆口微敛,斜肩,束腰,腹部浑圆,浅挖足。通体施郎窑红,釉面滋润肥厚,釉色富丽堂皇,底部罩透明釉露白胎,细巧精致,质地上乘为康熙罕见佳品。

清康熙茄皮紫釉暗刻龙纹盘 尺寸:D: 25 cm

敬天法祖为历代皇室之大事,往往直接表现在祭祀先祖和天地之上,其中的祭器则为礼制之体现,不可缺失,因此对祭器本身的形制与质地均有严格要求。明朝立国之初就明文“祭器皆用瓷”,盛放各式供品的簋改以瓷盘代替;嘉靖初年礼制改革,对祭祀重新厘定,对祭器的功用与外观色泽均作明确规定,《大明会典》“器用”记载“嘉靖九年,朝廷规定四郊各陵瓷,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其以青、黄、红、白四色象征天、地、日、月,与之相应的蓝色(或茄皮紫色)、黄色、红色、白色的瓷质祭器就依此烧制,而祭祀当中使用最广的祭器是为四色瓷盘,故在各项祭器之中烧造数量最多。

清承明制,依然非常重视祭祀及祭器的制作,顺治时期官窑虽未曾全面恢复烧造,然在仅有的传世品当中就有茄皮紫釉和黄釉暗刻龙纹祭祀瓷盘,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亦曾出土多件类似的茄皮紫釉暗刻龙纹残盘,当为祭天之礼器,由此可见,清廷对祭祀大礼的尊崇和对瓷质祭器的倚重。后至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四海升平,康熙帝参考前朝,复位礼制,对宫中各项用瓷明确功用与法度,遂有康熙二十年朝廷派员至景德镇恢复御窑厂的烧造之事。据康熙二十二年本《饶州府志》卷之十一“陶政”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内,奉旨烧造御器,差总管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加三级臧应选、六品笔帖式车尔德于二十年内驻厂督造。每制成之器实估价值,陆续进呈御览。”

清康熙豆青釉葵瓣洗

葵瓣洗浅腹,玉璧底,胎质坚密厚重,形制规整,通体施豆青釉,釉色静雅,温润如玉,口沿及凸棱隐现白色胎骨,积釉处色调较浓,富于层次变化。

清雍正青花五彩龙凤纹碗

碗敞口,弧形深腹,圈足。通体五彩装饰,碗心绘赶珠龙纹,外壁绘龙穿花卉纹,二龙之间以凤纹相隔。外壁口沿饰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吉祥纹饰,其间以如意纹间隔。五彩浓艳,蓝色以釉下青花表现。底落“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

此式五彩龙凤纹碗为清代宫廷经典的膳碗之一,创制于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奉旨首次烧造御瓷之际。此次烧造于清代官窑历史上贡献颇大,许多式样与纹饰为后世官窑瓷器所遵循,影响深远,因此其具有非凡的开创意义,本品即是一例,有清一代皆沿烧之。此类五彩龙凤纹碗作为官窑瓷器的一种固定品种,一直延续至清末。清代各个时期绘于碗上的各朝龙凤纹大同小异,相同之处是内壁皆于青花双圈内绘一条红彩立龙;不同之处在于凤纹的颈部优线条式、羽毛式两种:康熙、雍正、嘉庆的凤纹为线条式;咸丰、同治、光绪的凤纹为羽毛式;乾隆朝的凤纹两者兼备。

清雍正金釉碗

金彩是指一种采用黄金色釉上彩作为装饰的制瓷手法。古代以金彩装饰瓷器,一般认为始于宋代,其中尤以定窑金花瓷器最负威名。宋周密《辛酉杂识》续集上卷载:“金花定器,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入窑,永不复脱。”传世品有黑釉、酱釉金彩定器。明洪武初,景德镇始有金彩瓷器的烧制,清代达于极盛,清代康熙朝不仅从欧洲引进了洋彩,而且对传统古彩进行革新。景德镇陶瓷官窑在总结传统宫廷制造材料工艺的基础上,尝试着把金箔制成金粉,再加入氧化铅用以降低黄金熔点,终于制成“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