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洽賣了20億包堅果背後,每包裡放了這個小東西,有多少企業能做到?

2018年洽洽銷售額大漲突破40億大關,近日,洽洽食品發佈業績快報顯示,其業績呈現高增長。胡說有理了解到,去年洽洽賣了20億包堅果,其中上市才一年多的洽洽“小黃袋”去年就賣了6億多元。

贏得消費者青睞的背後,胡說有理髮現,正是洽洽的“鮮”戰略籠絡了消費者,為了這個領“鮮”水平,僅這20億包堅果裡,每包就比其他類似產品多放了個小東西。而因此,洽洽多支出的成本就達到數千萬元。

1.洽洽業績大漲破40億

洽洽業績快報顯示,2018年洽洽營收41.91億元,比上年的36億元增長16.34%;淨利潤4.33億元,同比上漲35.58%。

洽洽業績的高增長,與其近年來推出的大單品戰略不無關係。就在近日,洽洽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洽洽食品副總裁王斌透露,去年洽洽賣了20億包堅果,已經覆蓋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洽洽藍袋賣了8億,洽洽小黃袋每日堅果賣了6億元”,而對於小黃袋這款2017年才上市的新產品,王斌非常引以為豪地表示,這還僅僅在廣東等幾個城市的銷售,今年小藍袋、小黃袋目標都是突破10億元。

洽洽公告也稱,2018年公司緊跟消費升級行業發展趨勢和政策導向,聚焦定位,激發組織活力,以創新引領業務發展,加強品牌建設。在產品升級後,結合市場需求情況,適時對部分產品價格進行了調整,積極謀劃新市場和新業務的佈局,銷售規模持續增長,銷售結構有所優化,各項生產、經營工作有序進行。

2.為了領“鮮”多支出的不是一點點

媒體溝通會上透露出來的信息顯示,洽洽業績取得高增長的背後,得益於其執行的“新鮮”戰略。

王斌告訴胡說有理,目前洽洽在全球擁有100多萬畝堅果原料種植基地和國際標準的9大自有工廠,從原料產地到工廠佈局,堅持全產業鏈佈局。

在洽洽的生產車間,胡說有理現場看到,在即將送入生產線的核桃仁,工人都是現場去核桃仁的薄薄的“外皮”,然而即刻進入生產線。

洽洽原料都是現剝現用,從選擇到加工整個流程中注重的就是‘新鮮’。比如核桃仁都是選取後兩週內現剝去殼的,過期不用”,洽洽質量總監李功介紹,洽洽從全球堅果優質產區優選當季的新鮮原料,全程冷鏈運輸,送往洽洽全球九大堅果工廠。工廠內溫度常年控制在21℃,溼度控制在60%以下;生產全程採用低溫烘烤,有助於減少果仁營養流失,慢烘烤有助於保證堅果由內到外徹底乾燥、保證堅果的新鮮酥脆。

眾所周知,堅果類產品時間久了,可能有哈喇味;另外南方空氣潮溼,堅果類產品一旦受潮,口感也大大減分。胡說有理打開一小包洽洽“小黃袋”,發現其每包裡都有這樣的兩個小包裝(如下圖上面顯示):一包是脫氧劑,一包是乾燥劑。這兩個小包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僅這兩個小包裝的成本就是1分錢,”王斌很自信地對胡說有理說,目前市場上每日堅果的品牌有200多個,但自己調查發現,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幾乎沒有。據瞭解,為了新鮮戰略,僅這項開支洽洽就要多支出數千萬元的成本。

“我們正在研發,將這兩個小包的功能用一個小包代替,測試版已經在一些新產品上用了(如上圖中下黃色小包裝)”,王斌向胡說有理表示,測試版很快就用新的標籤印刷。

中國食品產業研究院朱丹蓬認為,在後堅果時代,企業需掌80%的產業鏈模式、原料端形成規模性壟斷、建立健全可控質量體系等,而這與洽洽堅持的質造理念和新鮮戰略不謀而合。

3.從瓜子第一向全球堅果領導者邁進

以往提到洽洽,可能大家更多想到的是其經典紅袋,認為洽洽是一家傳統的銷售瓜子的企業。然而,歷經20年的發展,洽洽將自身已定位為專做堅果的企業,洽洽“黃袋”、“小藍袋”、“小黃袋”等已成為洽洽的中流砥柱。

據瞭解,隨著消費者追求健康、自然的零食,堅果近年來高速增長,潛力巨大,堅果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級以上,其中每日堅果就有300億-400億元市場潛力。

“洽洽無疑是全國瓜子老大,但中國缺少一個堅果領導品牌,洽洽要擔負起這個責任,要打造全球領先的堅果品牌”,王斌透露,目前洽洽已成功拓展俄羅斯、中亞、美國、東南亞等海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歐美日韓華人市場洽洽覆蓋率達到90%以上,東南亞市場已完成所有國家的經銷商開發。

“2019年是洽洽第二次創業的起點,也是洽洽堅果元年,洽洽將在產品力、品牌力、渠道力全面發力,從中國第一向全球堅果領域的領導者邁進”,王斌向胡說有理透露,今年6月份,洽洽泰國工廠將正式投產,目前洽洽海外市份額大概10%左右,未來最起碼要達到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