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傷更悲傷的,是我看了這部爛俗狗血片

當殺姐看到鄰座膀大腰圓的糙漢,刷片時也能哭得像個二百斤的孩子,我就開始明白:

為什麼《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後文簡稱《悲傷》)的票房,能夠在臺灣一絕輕塵了。

它在內地也相當能打,公映後就搶佔票房的C位。

上映四天拿下3.3億,輕鬆秒掉《驚奇隊長》。




影片票房的飄紅,暴露了當下主流觀影群體的審美趣味。

《悲傷》的目標很明確,用一對俊男靚女的生命攻擊人類淚腺。




如今,距離上一次讓觀眾淚流成河的臺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已經過去了三十年。

雖說這次《悲傷》也能讓人泣不成聲,但同樣是催淚彈,兩者卻不太一樣。

《媽媽再愛我一次》肯定母愛,單親媽媽含辛茹苦撫養小強不離不棄。


《悲傷》否定了母愛,男主天生癌症體質,遭媽媽拋棄孤身一人自生自滅。

《媽媽再愛我一次》告訴我們世上只有媽媽好,而《悲傷》在說世上只有戀人好。




隔著三十年的創作環境來看,同樣讓人悲傷的,還有臺灣類型片日趨下降的創作力。

《媽媽再愛我一次》雖然取材於民間傳說《瘋女十八年》,好歹是原創作品。

《悲傷》卻是同名韓版翻拍。

可見當下的臺灣小妞電影,是多麼缺少好故事。


淒涼的是,《悲傷》的韓版本身就非常俗套,情節設定方面也是韓劇常見的三板斧,車禍、癌症、醫不好

這些現在韓劇都嫌棄的套路,《悲傷》依舊用得津津有味。

於是,我們看到了命運坎坷到反人類的男女主角:

男主少年時喪父,自帶癌症體質,被母親拋棄。

女主家人出車禍,成為不折不扣的孤兒。


然後命運相似的兩個人彼此溫暖,成為彼此的不可或缺,直到有一天,男主發現自己的病真的治不好……

那些年,《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天國的階梯》、《悲傷戀歌》就是這樣讓我們哭得像嗷嗷待哺的孩子。

不成想,現在依舊能夠對這種悲情設定老淚縱橫。

現在我才發現,《悲傷》的故事純愛到不現實。

這種主打純愛悲情的故事設定,像一道充滿少女心的愛情糕點,吃第一次會喜歡,吃多了會膩,隔了一二十年再吃,就變餿了。

事實上,《悲傷》一邊在影院大賺眼淚,另一邊在卻豆瓣收穫低分。




票房好,是因為影片的愛情細節做得很催淚。

比如,女主暱稱Cream,一定要叫男主K,因為兩個名字都有“K”的發音,所以他們聽起來像一家人。

再比如,男女主對於“永遠”的探討。




一開始,女主不認為一世就是永遠。

後來,她改變了想法,認為一世也是永遠。

女主與男主同居14年。

而14的發音類似一世,一世就是永遠。

於是,拼音專八的女主為愛殉情,成全了自己與男主相愛一世的夙願。

同樣是為愛殉情,我們見過太多《梁祝》、《牡丹亭》、《羅密歐與朱麗葉》......

然而,《悲傷》理所當然地在豆瓣收穫低分的俗套狗血片,而不可能成為《牡丹亭》這樣的傳世經典。




為啥這麼說?

因為男女主幹的事兒太矯情造作了,《悲傷》並沒有讓敘事邏輯和情感邏輯實現高度自恰。

舉例講,男主為了走得安心,就策劃女主愛上高富帥。

然而,愛情不是商場,有錢就是贏家。

相伴同甘共苦這麼多年,男主真以為女主是愛錢會嫁入豪門的飲料妹麼?




讓我最不能忍的是,作為烘托主角深情厚誼的高富帥男二,角色也單薄到不可思議。

在片中,高富帥簡直就是地主家傻兒子一樣的存在,像舔狗一樣,配合著主角的演出。

他的智商始終不在線。

在和女主勾搭之前,他充當未婚妻的提款機,未婚妻私下偷腥,送他一片大草原。

偷腥事件被男主告密後,高富帥就和未婚妻鬧僵了,女主順利上位。




陷入戀愛第二春的高富帥,像個絕世大暖男一樣追求女主。

找女主示愛時,發現女主正在看男主照片,他依舊笑臉相迎。

知道男女主同居多年,高富帥一點不吃醋,竟然主動提出讓男主陪伴女主一起試婚紗。




結婚後,女主跑到男主身邊殉情,高富帥 還要給他們送花緬懷。

最終被人玩弄感情被騙婚,真正點題的角色,其實應該是高富帥男二。

當然了,高富帥心甘情願當舔狗,也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這種只求風險不圖回報的感情,女主的表現更生猛。

男主活不成,女主死了都要愛。

影片中就有個橋段表現兩人的不同尋常——

同居十四年,竟然從來沒有發生零距離的親密接觸。

這是值得稱讚的純愛?

才不是。

它只是在告訴你,如果有個男人跟你同居多年,但始終沒有碰你:

那他一定是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