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哈尔滨老照片,俄国风情少女们的休闲胜地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大批反对苏维埃政权、仇视布尔什维克党的军官、官僚、贵族、庄园主、资本家等纷纷逃离俄国来到中国东北。道里区的中央大街是俄国侨民采买选购和休闲消遣的最佳去处。照片中两位身着呢制大衣、肩披绒围、头戴礼帽的俄国妇女正在街头为家中选购摆设的鲜花。即使是身在异国他乡,这些俄国侨民依然保持着生活的常态和乐观的情绪。


道里区的中央大街却是外国侨民购物娱乐的经常去处,也成为了哈埠时尚与流行元素的策源地。漫步在初冬的中央大街,感受午后阳光的温暖,对他们来说,不啻是一种最好的身心享受。
松花江将哈尔滨分为了南北两个地理区域,位于北岸的太阳岛风景宜人,成为了游人避暑消夏的最佳去处。图中两位皮肤白皙的外籍妙龄女子,正在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与凉爽的江风带来的无尽惬意。
这座修建于1903年的新艺术风格建筑,是当时的中东铁路宾馆,为哈埠最早的一家豪华宾馆,建成投入使用后,先后成为日俄战争时期的临时俄军野战医院、俄国军官俱乐部。
圣·尼古拉教堂始建于1900年,曾经是东亚地区重要的东正教枢纽教堂,地位远在圣·索菲亚教堂之上。1966年8月,这座极富盛名的教堂被强行拆毁。 当布尔什维克统治地位确定,苏联建立后,对于在华流民采取了召唤归国和重新认定国籍的新政策,在华侨居的俄国人遂被分为苏联籍和白俄籍与无国籍三种身份。
现存于哈尔滨透笼街、地段街、兆麟街、石头道街之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兴建于1907年,原为木质结构,1932年,在经过九年的重新修造之后,一座气势恢宏的砖石结构教堂矗立于世。作为具有典型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宗教场所,圣·索菲教堂见证并记载了哈埠的发展历程和一段段尘封了的“岁月往事”。
现存于哈尔滨透笼街、地段街、兆麟街、石头道街之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兴建于1907年,原为木质结构,1932年,在经过九年的重新修造之后,一座气势恢宏的砖石结构教堂矗立于世。作为具有典型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宗教场所,圣·索菲教堂见证并记载了哈埠的发展历程和一段段尘封了的“岁月往事”。
当年的哈尔滨相继有过东正教墓地、犹太墓地、鞑靼墓地、卡拉派墓地、天主教墓地等外国人的专属墓葬区域。照片中的墓地是当年位于哈尔滨新市街的俄侨新墓地,紧邻东正教信徒祭祀逝者的场所——圣母安息教堂。虽然上述这些墓地有的迁移他处,有的早已无存,但是我们仍能够透过历史影像来感受到流光碎影中的沧海桑田。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八十二辑,作者郑春光 ,原文章名《俄罗斯人的“东方家园”》,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收藏记忆、观照百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