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慈禧太后35岁时统治着这样的清朝


汕头的苦力。1868年-1872年,也就是晚清同治年间,苏格兰著名摄影师约翰·汤姆逊在中国游历,拍摄了一大批记录人文风貌和人物形象的照片。这些照片直观呈现了晚清的社会细节,对今天的研究者而言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


长江上游的船夫,正在吃午饭。汤姆逊到来时,同治帝载淳尚未成年,实际掌握权力的统治者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尤以慈禧为主导。1870年这一年,慈禧太后35岁,慈安太后33岁,年龄都不大,却主宰着一个老大帝国的命运。
汕头山脚下的村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道光帝和咸丰帝都没有认识到清朝已经被拉入了近代化的世界格局,没有为推动改革做任何努力。当1861年慈禧、慈安两位太后夺权时,大清内忧外患、朝不保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挣扎。

福建闽江上的渔夫。慈禧、慈安汲取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大臣,艰难地开启了“洋务运动”的进程。“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对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来说,是观念上的重大改变。应该说,两位太后的见识和胆识,不输咸丰帝。
汤姆逊正在为四品官何维键拍照,一名侍从闯入镜头。何维键时任湖北汉黄德道台兼江汉关监督。汉黄德道掌察湖北汉口、黄陂、德安三地官吏善恶、政治得失。江汉关监督负责征收进出口税、缉私,以及长江航道的管理。
九江租界码头。九江于1861年开埠,英国在此划定了租界,强行拆除当地居民房屋,填塞贯通长江与甘棠湖的湓浦港,建起一幢幢西式楼房。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侵犯主权的同时,又客观上为落后的清朝带来了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

厦门教会学校的女学生。这是来华传教士办起的简陋学校。男尊女卑的时代,女孩一般是不接受教育的,传教士则提倡男女教育平权,并开办了女校。
上海,戴丝绒发网的妇女。
长江边拥挤的人群,他们既没有见过外国人,也没有见过照相机。当扛着照相机的汤姆逊出现时,他们自然难以抑制好奇心。
福州,正在干活的铜匠。晚清百姓普遍处于贫困状态,常常陷入缺衣少食的境地,安居乐业是一种奢望。在这种凋敝的社会环境下,清廷本应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但因为对内对外战争连年不断,为了筹措军费反而横征暴敛,进一步恶化了百姓生活条件,加剧了官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