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裕王他们推荐海瑞任淳安知县,到底出于什么目的?

萧晓四姑娘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胡宗宪进京开始,当时浙江毁堤淹田之后,嘉靖帝的解决方案:

嘉靖帝拒绝了胡宗宪的请辞,并说出了大家勉为其难的话,也从侧面表明,朝廷上下确实都难!

相对来说,胡宗宪这里更难一些,一方面严党这边不再信任他,另一方面以胡宗宪的为人,也不会投靠裕王。前有朝廷的改稻为桑政策催促,后有浙江百姓需要抚恤,还想几头都不得罪,难,实在是难!

而嘉靖帝也深知胡宗宪的难处,于是打算在浙江增加请流派的人手,那么裕王这里会派谁去,又是为什么要派他呢?

一、分赃不均

嘉靖帝为什么要增加浙江的清流派官员?

其实很简单,国库没钱,上上下下又多要花钱,可是按照正常的税收根本不够花,于是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其他方面。这个其他方面,就是指改稻为桑,可是这个政策要执行,就得依靠严党,他们很擅长捞钱。既然涉及到捞钱,就需要劳务费,也就是说,嘉靖帝是默许他们这些官员贪墨的,只当做额外税收的报酬,相当于按比例分红。

但是嘉靖帝跟吕芳也说了:

“一两银子,十二钱归国库,四钱归他们,朕认了,十钱归国库,六钱归他们,朕也认了,要是他们还想再多捞……”

如果把整个大明当做一个公司,那么嘉靖帝就是董事长,主要业务开展都是总经理负责,也就是严嵩一派。但是如果说总经理为了自己的腰包,把公司都给掏空了,那么董事长也不会坐视不管的。

一方面是出于分赃不均的考虑,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老百姓造反,同时减轻胡宗宪压力,于是考虑让裕王推荐几个人选到浙江当官。

由此,我们得出整个会议的结论:

改稻为桑继续推行,但是胡宗宪不再负责主推,让他去防倭寇;其次这次毁堤淹田的事,不再深究,按照河堤失修处理,默许胡宗宪的处理结果;最后对严党的分配不均提出质疑,增加清流人选,监督严党改稻为桑的执行。

二、裕王会议

裕王府里也是一番争论,张居正一到就讲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内阁提出了一个解决浙江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以改兼赈,所谓的以改兼赈,说到底就是兼并土地。浙江的丝绸大户,不是用钱买土地,而是用粮食换土地,这个粮食也只能让灾民过了今年。

第二件事,则是胡宗宪要找户部借粮!

裕王一开始还是有点气愤张居正在御前不说话,导致了毁堤淹田的事不了了之。

随后,裕王听张居正汇报完内阁会议,联想到胡宗宪的所作所为,自己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的,问了句户部能不能给胡宗宪调粮?

估计是感受到了御前裕王的怂,也或许是气愤裕王刚才批评张居正不说话的事,这时张居正竟然说了句:

“王爷,说句您不一定爱听的话,能调,这个时候我们也不会给他调了。”

随后,张居正就展开了长篇大论,大体意思就是讲毁堤淹田这种伤天害理之事,朝廷上下都知道,可惜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讲。严党连胡宗宪都容不了,说到底他们的气数已尽,趁此搞乱浙江,拿下严党。

其实有个问题他们没有想明白,那就是嘉靖帝的心思,嘉靖帝真的希望严党被拿下吗?拿下了严党,老百姓就生活好了吗?嘉靖帝就能高枕无忧了?

只是裕王毕竟是个优柔寡断之人,面子上的仁和还是要有的,所以继续问其他人的意见……

三、民心得失

裕王一脸忧郁地问张居正,徐阁老和高拱也是这样看吗?

在得到同样的答复之后,裕王又问谭纶,谭纶怎么看?谭纶只一句话,代表了自己的意见,这也是基层干部最贴切的体会:

“苦了浙江的百姓!”

由此可见,这个朝廷从上到下,就没有一个为百姓说话的,唯一一个为百姓说话的胡宗宪,也被调开去抗倭了。指望清流派能挡一下严党,结果清流派也只不过把老百姓当做倒严的工具罢了。都知道伤害老百姓是大罪,偏偏一个个地都在重复着循环。

这时候一直在后面听着的李妃出现了,这个李妃多次参与政事,其实是不合常规的,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以后的李妃也是会干涉万历皇帝朝政的:

“王爷是皇储,也就是将来的皇帝,大明朝所有的百姓都是你的子民……哪有看着子民受难,君父却袖手旁观的?”

如果清流们也不管老百姓的性命,那么他们在本质上跟毁堤淹田的那群人是一样的罪过!而李妃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打了在场的每个人的脸面。

只是张居正惭愧归惭愧,也知道浙江的大势已去:

“浙江的大局确实已经无法挽回,但对那些受灾百姓,臣等确实应该争一分是一分。”

四、遮羞布

现在裕王府里议事总算从倒严转移到救百姓上面了,谭纶提出必须帮助胡宗宪借粮,只是担心即使借到粮食,也很难到百姓手上,所以,必须争取淳安跟建德两个县的县令位置。

李妃又插话了,建议调两个好官到那两个县去。

这可难住清流们了,是啊,到底什么样的官才叫好官?

上面都烂透了,下面的官怎么做?服从命令的官算好官吗?不服从命令的官又是不是坏官呢?

但是裕王考虑的问题是,即使争下来两个知县,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所以,后面的谭纶总结的很清楚:

“要救百姓,就要抗上,尤其是淳安这个知县,这个时候去,就得有一条准备,把命舍在那里!”

随后,他们就举荐了海瑞,由此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知道了,海瑞之所以能出来当官,其实就是块遮羞布:

首先,这个人必须正直,要能跟上面的官员撕破脸,而且还要巧妙地保护自己,保护百姓。

其次,没有人会给他指示,办事要靠自己的判断,至少不能让人抓到谁是他的指使者。

最后,这么优秀的人到了那里,也只是为了抵挡一下严党的进攻,说到底最多起到的作用,无外乎恶心对方一下,最终还是会丧命于此。

说到底,派这个人去与其说是体恤百姓,不如说就是为了减轻一下裕王的心理负担。毕竟他也派正直的人去浙江了,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老百姓的死活,至于最后想达到什么结局,无外乎是摆出一副正义的面孔,心里面却仍然希望浙江赶快乱起来,以便完成他们的倒严使命。

就像一个人指使手下去干掉某个人,临走时说了句,其实也不想他死,下手的时候轻一点,性质是一模一样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很对不起,我对明史毫无研究,可惜明史专家吴晗不在了,写了一个海瑞罢官,结果是家破人亡,还连累了彭大将军,结果也是落难而亡,比明史更加丰富多彩一一借题发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