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岛,有一道流传了千年的好茶登上《乡愁里的广东》

南澳岛

有一道流传了千年的好茶



南澳岛面积不小,为广东第一大岛,以岛设县,名为南澳县。几年前,南澳大桥还没有通车,南澳岛孤悬海中,进出只能通过轮渡。当时,每两个小时才有一班船,下午五点多之后,进出的船也就停航了。

南澳风光(来源/汕头旅游官微)

其实南澳岛距离汕头海岸线不足 10 公里,但海水的阻隔,使得南澳岛一直是一种遗世独立的状态,哪怕是汕头本地人去往南澳岛的也不多。直至 2015 年南澳跨海大桥通车,岛屿和陆地之间的联系才骤然紧密起来。



把车停在村委会前的平台上,村委会前就是余泽浩的家了。他拿着水壶,去山边的一个水龙头接水,他说这是直接从山里接来的泉水。在壶中放入一些宋茶,沸腾的泉水冲入其中,茶香缓缓溢出,遵照潮汕人和工夫茶“三个成品”的习惯,茶杯只用三个。

南澳大桥开通后,后花园村中游客相对多了,但目前未能支撑村里经济发展,村民生活依然靠种田、种茶叶和打工,年轻人多数在外工作,留在岛上的不多。


再往后山攀爬,一路颇为险峻,但抵达最高处的时候便豁然开朗,原来已经来到南澳岛的北边了,后花园村是南澳岛海拔最高的村子。只要没有起雾,就能俯瞰大山脚下宽阔的深澳湾,渔民的网箱在海面上规整地铺开。山海之间,白色海鸟无声疾飞,更远望去,那已是福建漳州的海岸了。


南澳风光(来源/汕头旅游官微)

宋茶,是南澳岛对本地茶的一种称呼,据说南宋末帝赵昺曾徙驻于南澳岛,岛上留有南宋时期的古井等设施,当地人也以宋名茶。这样一来,一个积弱的王朝和败走逃难的末代皇帝,便和我们正在喝的茶联系起来。




南澳县后花园茶生产基地(来源/南澳旅游官微)


就茶种来看,宋茶属于凤凰单丛的一种,但和凤凰单丛中的“宋种”不能等同。就工艺而言,宋茶也是乌龙茶的做法,有清香和浓香之分,香味都浓郁,带点儿花香。

宁泽浩是村里的产茶大户,他自己就有小型的茶厂,一年的产量有3000多斤。宋茶以春秋两季最佳,工序中最主要的环节是晒青、摇青、杀青、揉青、塑形等,而村里的塑形环节至今仍用木柴炉子来烘茶,到最后烘焙则采用温度更易控制的电烘炉。

若论名气和工艺水平,宋茶并不出众,但其最难得之处在于生长环境。喝茶不仅是品味一个地方的制茶工艺,更是品味一个地方的阳光和水土,工艺只是将这种大自然的馈赠进行凝练与提取的方式,进而让自然的滋味能够得到保存和享用。

宋茶的生长环境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海洋的阻隔,南澳岛拥有一个几近封闭的生态体系。

而且,南澳岛上以山地为主,后花园村处于海岛主峰果老山北侧,海拔在 350 米到 450 米之间,山高雾多,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显著。

这里很少见成片的平地,开发成梯田也有难度,因此茶园便只能一小撮一小撮地散布在山林里,这使得其茶叶的生长环境如同野生。

一般农家都为制茶小户,一年的采制量只有两三百斤。在牛头岭自然村,正好遇到老农将茶叶摘回摊晾。从茶青可以看出,叶肉较为细薄,不像铁观音那么肥厚。牛头岭村有统一的制茶作坊,公家出钱建设小茶厂和揉捻机、烘炉等做茶机械,供村民们自行使用,但村民需要自备木柴。(图片来源/汕头日报)


如果没有王文涛在村里开的这家小饭店,我们在后花园村只能挨饿了。山里的东西不多,王文涛提供的菜单很简单,土鸡、青菜还有红薯,做法简单,但用的是山中食材,所以出品都很美味。其中土鸡是用田间的土灶来烤的,本地人称为“窑鸡”。

在南澳大桥通车之前,来到南澳岛的人不多,王文涛便前去汕头市区打工,做的是餐饮。大桥通车之后,王文涛认为南澳岛的旅游一定会发展起来,刚好他老家所在的村也在开发旅游,于是他便回到村里做餐饮。

南澳大桥

两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后花园村的道路和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旅游的配套仍处于起步阶段,他的小馆子也成了为数不多的游客就餐点。有时候客人来了,他有空便会拿出茶具,为客人泡上自家的宋茶。


牛头岭的老村还在,10 来套老屋子在一片缓坡上排开,灰色墙面上分布着青苔留下的斑驳痕迹。目前的老房子有民国时期的单层平房,也有 30 多年前建的两层房子,单体建筑格局较为奇特,没有院落,也没有中厅,看起来像小洋楼,但左右为人字形山墙,屋顶为硬山式,又中又洋。

村前村后的台地和山地间有稻田和茶田。路边一株古老的桫椤已大如乔木。老村里还住着人,但主要是老人。村中的狗看到生人进来显得有些紧张,走近瞅瞅又走掉了。


摄/许伟明


前几年村子曾经发生过滑坡,出于安全的考虑,人们陆续搬迁出去,而不少老人仍愿意住在老房子里头。老村的周边山上,风力发电机的桨叶徐徐地转动着。

站在南澳岛上

望着前方的大海

又回头看看后方的茶田

如同桃花源般的南澳岛

孕育出了清香的一道宋茶

何不踏上旅途

来南澳一边看海,一边品茶

感受一次不一样的喝茶体验


转自:广东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