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媛媛到趙麗穎,寒門子弟成功,最重要的是什麼?

最近,馮紹峰、趙麗穎“官宣”結婚,寒門貴子的話題又一次走入公眾視角,成為熱門話題。其實,兩年前,北大法學系劉媛媛的一篇“寒門難出貴子”的演講走紅網絡,很多人看了之後紛紛表示很有共鳴。

無論是趙麗穎還是劉媛媛,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實現了所謂的“逆襲”,作為寒門子弟,如何通過自己的奮鬥實現跨階層流動?財經作家高承遠認為寒門子弟最突出的三個特點,也是優點,就是:勤儉、勤奮、務實。但是凡事都強調“過猶不及”,先申明我並不是覺得這三點不好,但是也正是這些傳統的美德過於突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長遠的發展。

燕窩雖然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但是一日三餐都吃燕窩,遲早身體出問題。那些曾經孕育和滋養我們的優秀品質,一定要在成長的某個時間點,認識到這些“品質”的侷限性,學著去辯證和打破這些思維定勢。

首先說說寒門子弟的“勤儉”。勤儉節約本身是非常優秀的品質,但是過分的節約卻是另一種浪費。為什麼路程一樣,有些人走路,有些人打車,而有些人開車,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每個人的經濟情況不一樣,但正是因為家庭原始的經濟情況不同,才導致每個人對時間和金錢之間的比率都是不同的。

寒門子弟的“節約”,很多時候看似節約了一點錢,但是浪費了可能更有價值的時間。這就是經濟學上的機會成本,而這種成本和浪費反而被社會普遍認為是美德,長期而言,會因為考慮成本而浪費更多能夠幫助自己成長和成功的機會。眼界決定了選擇和世界,不得不讓人深深地嘆息。

其次,說說寒門子弟的“勤奮”。勤奮當然是非常好的品質,而且這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寒門子弟從小可以依靠的太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勤奮,這導致他們將勤奮的價值無限的放大,而忽視了人際關係,資源整合等等。

一個殘酷的事實卻是,勤奮對於成功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寒門子弟認準了“只要努力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去孤注一擲的時候,偶爾成功就會盲目自信,失敗了之後又會萬分沮喪甚至懷疑人生,心態上很不穩定,而且也會忽視很多其他東西,比如除了自己努力可以尋求別人的幫助、人脈、資源整合等。

再次,說說寒門子弟的“務實”,務實本身無可厚非,但是過於務實就會導致侷限。很多人經常說寒門子弟雖然做事務實,但是由於從小接觸的環境不同,圈子侷限,導致視野侷限。我們都知道現代社會是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一個人要成功絕對要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但是務實過頭的人總喜歡按部就班,不喜歡常識風險和新的挑戰,這也在無形中給自己設置了更多的成功門檻。

當然,“寒門難出貴子”在宏觀上有社會階層流動的的藩籬,在客觀上有家庭背景不同導致的限制,但是筆者撰文並不準備分析這兩種原因,因為宏觀社會和客觀家庭條件本身改變的可能性不大,但我們完全可以從寒門子弟主觀方面出發,提供一些針對性的思考,幫助他們走出優點變成侷限的死循環。

第一,勤儉節約沒錯,但在此基礎上,要首先學會和試著去考慮機會成本。比如在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之間徘徊的時候,我建議能夠節約時間而不是節約錢,節約身體健康而不是以身體健康為代價換取極低回報。總之不能讓節約導致機會和資源的屏蔽。

第二,要勤奮努力,但是更要避免盲目自信,避免進入自以為是的死循環,要知道勤奮努力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功只是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成功的時候客觀看待,尋找問題,失敗的時候一笑而過,並不苛求自己,樂觀的心態對於成長非常重要。

第三,要務實,但不能固步自封。讀書別隻讀那些有用的書,直接教你某種技術的書,工作別只盯著工資高的,有時候高工資意味著溫水煮青蛙,缺乏成長性的機會和平臺會導致長期的平庸,有時候不妨多一些理想,少一些現實。

客觀來說,寒門子弟比條件優越的孩子缺乏了很多開闊眼界的機會,家庭和社會資源,但是拋開這些客觀因素,從經濟條件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心態、習慣、思維和行為模式的差異對於個人的成長和成功影響更大,馬太效應有時候看似很難逆轉,但只要早早地覺察到自己思維方式的侷限性,用“富人思維”去思考,這種侷限性可以得到有效地打破。

這很難,但很有必要。

本文作者:高承遠,財經作家,新聞時評人,“流程稅”概念提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