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話題性電視劇《奮鬥》的趙寶剛導演為何這次“失靈”了

點擊藍字,關注“童學文化”

好電視劇越來越難找。

觀眾也許不知道自己想看什麼,但現在的熱搜榜常常能告訴我們,最好別看什麼。

比如最近“幹掉”蘇大強的《青春鬥》

開播前“鄭爽扇自己耳光”就上了熱搜。

發佈會上,主演之一鄭爽被問到劇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她擱下話筒,用實際行動情景再現劇情。

鄭爽在發佈會上表演自扇嘴巴

旁邊女生的表情,生動展現了觀眾看到這一幕的感覺。

《青春鬥》講了“五個性格迥異的女孩相識於大學,畢業後一起留在北京,踏入社會後為生活奮鬥,經歷過友情愛情糾葛”的故事。

導演是趙寶剛。

這位已經64歲的導演,作品有1991年的《編輯部的故事》、1998年的《永不瞑目》、2000年的《像霧像雨又像風》。

更有2007年轟動一時的青春勵志劇《奮鬥》。

這次對《青春鬥》的期待,很多來自趙寶剛本人的“承諾”。

還沒播出時,他就對鄭爽的演技讚賞有加:

”炸裂,可以吧,演技炸裂。誰不服我跟誰辯論。“

《青春鬥》導演趙寶剛贊鄭爽演技炸裂 / 《愛奇藝早班機》

#鄭爽演技#,也是開播第一天的熱搜第一。

開播第一天,四個熱搜霸屏

很多網友也在狂推薦鄭爽的“轉型之作”。

人們多了一份好奇,卻發現是時候重新定義“炸裂”二字。

比起之前被詬病的招牌式的嘟嘴、轉眼睛,這次的鄭爽確實更放得開了些。

有人說她眼睛裡終於“有戲了”。

無奈“瑕能掩瑜”,讓人不適的時候,更多。

劇中的這個女孩貌似除了“痞氣”和“喜歡瘋狂撩頭髮”,沒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性格特點。

很多時候都讓人找不到情緒的變化來由。

在宿舍樓下和室友打招呼,風風火火,沒有鋪墊,言語中卻帶著質問和不耐煩;

明知道室友不會游泳,還把她推進泳池。

室友被人救上來,向真嘴裡說著抱歉,表情沒看出有一絲真心實意的愧疚;

和男朋友在公司大堂打架,被拉架的人踹了好幾腳。

男朋友問,“踹哪了我看看?”

向真傷心地吼著說,“踹心上了,王八蛋!

臺詞是傷心的,表情一開始也是歇斯底里的。


只是,下一瞬間又瞪眼噘嘴,怎麼看都像在鬧著玩……


更要命的是,這次沒了配音老師,感覺臺詞都有點燙嘴……

雖然很多人評價鄭爽演技已經有了很大進步。

但也確實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在發佈會上,趙寶剛談《青春鬥》的創作初衷:

“世界上90%的人並不成功,但我們特別願意用成功學去教導別人,無形中給彼此增加了很多欲望。當你有負能量的時候怎麼辦?希望觀眾看完後,對於化解種種問題會有點啟發。”

“如果收視不好,豆瓣評分也比較低,那就證明我確實不行了,我就該退休。”

《奮鬥》過去了12年,這部被稱“演技炸裂”的《青春鬥》,評分只有4.6。

比起《奮鬥》,肉眼可見地被吊打。

曾經的“炸裂”,都是貨真價實的味道

《奮鬥》捧紅的演員,如今大多仍然知名:

佟大為、文章、馬伊琍、李小璐、王珞丹、陳意涵……

夏琳(馬伊琍 飾)、米萊(王珞丹 飾)、楊曉芸(李小璐 飾),是三個性格特點十分分明的女生。

一個獨立自主、一個敢愛敢恨、一個鬼馬精靈。


回看這些曾經沒覺得怎樣的角色,才發現她們的一舉一動裡,滿是細節。

夏琳家庭出身不好,但很自信。

她知道自己美在哪,別的女生糾結T恤花式時,她就總愛穿吊帶衫。


這麼一個“女強人”,偏偏愛上了最好閨蜜的男朋友。

“地下戀”偷偷進行的階段,夏琳接到閨蜜電話,說男朋友會一起去給要出國的她送行。

抿嘴、遲疑、愧疚、坐立難安、故作鎮定……

一系列的小動作下來,讓人看懂了她的侷促和堅定。


米萊撞破閨蜜夏琳和男朋友背叛自己。

她不想接受道歉、又不得不接受同時失去了兩個“摯友”。

複雜情緒,一個分別時不忍回看的細節也都徹底展現。


李小璐在劇中的表現,如今回看,更讓人覺得驚豔。

她飾演的楊曉芸是個天真爛漫的姑娘。

夏琳給她介紹男朋友,她揚起下巴、眉頭挑動,表情傲嬌卻不讓人覺得做作。


聽說郊遊時候會有異性在,一秒破功,瞪大眼睛問人家帥不帥。


在電腦上看星座算“真命天子”,由內而外“蠢萌”。


當年25歲的李小璐也愛噘嘴。

但都是隨角色和劇情發展順勢而為,很自然。


聊天時的笑,對不同人、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詮釋方式。

和閨蜜聊天時的笑,足夠放得開,毫無顧忌。


情竇初開,被開玩笑“求婚”,她就當了真。

一句“那好吧”,傻里傻氣中透著害羞;


熱戀時,看到對方買來的花,傻氣不見了,只剩媚氣;


生氣的表現力度也隨角色身份的變化存在差異。

新婚時不滿對方生活習慣,怨氣中還有撒嬌的成分在;


結婚一段時間還是矛盾不斷,朋友請客吃飯時都在和老公吵架,一個白眼裡,都是不服人的“氣勢”。


懷孕之後,對老公“恨鐵不成鋼”的憤怒,彷彿每個毛孔都在用力……


12年過去,當年25歲的李小璐、23歲的王珞丹、31歲的馬伊琍,演技都經住了時間的考驗。

強行“作” ≠ 青春

雖然廣為人知,其實《奮鬥》的豆瓣評分也只有7.6,不算多突出。

對於它的評分,更多是“回頭去看”的評價。

用兩個詞形容《奮鬥》,是“真實+夢幻”。

真實在對年輕人迷茫的刻畫上。

因為考試舞弊而無法拿到畢業證的高強,成為了大家盡情歡呼“畢業啦”的背景牆。

穿著學士服拍照留念的場景,背後卻是高強抑鬱難消的畫面。

他的父母對於無法取得畢業證這件事情,是很難接受的。


出身於這樣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家庭,只有大學這一條路可走。

沒有畢業證,意味著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工作,一生就毀了。


高強愧疚、自責、難以釋懷,最終在父親悲憤交加的指責聲中,自我解脫。

“對不起了,真的對不起,下輩子我會好好學習的。”


朋友們再次見到高強,已是在他的葬禮。

他們站在遺體面前,道出了青春分叉路上“真正的陣痛”。

“你的離開,讓我開始思考,我以後究竟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站在象牙塔和成人世界的縫隙裡,每個人都充滿了迷茫。

這是每一個普通大四學生站在那一刻,最真實的感受。

《奮鬥》的迷幻之處在於,劇裡其實沒幾個人在“奮鬥”,主角都是在為了感情折騰得死去活來。

這劇在當年成了橫空出世的現象級作品,很大程度因為它能讓人一直處於“嗨”的狀態。

有人說,現在回看,甚至為當年自己的三觀感到遺憾。

男主角陸濤有一個富二代女朋友米萊,馬上畢業時,遇見米萊的閨蜜夏琳,從此兩人一見鍾情。


那時的夏琳也有男朋友。

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止兩個人在第一集就開始了火熱又掙扎的地下情。


橫刀奪愛本就是讓觀眾氣憤的劇情,更何況奪閨蜜之愛。

比起同時代,婉轉的暗戀、痴痴的單戀、拖泥帶水的分手等青春純愛劇情,這個一上來就迅速開始的“劈腿戀情”,突然就把即將離開象牙塔的學生帶入了成人的世界。

這才只是第一集。

感情線的“狗血”之外,劇情其實讓人看不出“奮鬥”,更多的是在拼爹:

陸濤本來就是富二代,還有另一個能在事業上指點自己的“爹”;

米萊家庭條件優越,即便被劈腿也依舊深情,借工作機會也要再續前緣;

夏琳口口聲聲說家裡窮,但大學畢業還是要去法國留學;

向南遊手好閒、楊曉芸完全指望丈夫給自己美好生活,倆人閃婚閃離,鬧了一整部劇……

全劇中,真的在奮鬥的,只有又開蛋糕店又開發廊的華子一人。


當年,電視劇行業“青春勵志片”幾乎為零的環境裡,《奮鬥》特別“解渴”。

雖然劇情毀三觀,它的製作也比如今的大多腦殘青春劇好很多。

至少不會讓人看了第一集就預料得到,男女主角會在什麼時間點完成什麼“套路”的浪漫橋段。

每一集都有爆點,特別貧的臺詞、耳熟能詳的流行金曲,都起到了幫助塑造人物性格特點的作用。


之所以顛覆,因為終於有人把青春中最現實的種種,放在一起,搬上熒屏。

那是一段屬於80後的記憶。




趙寶剛說《奮鬥》是80後的青春,他還要拍出90後的奮鬥——也就是“青春鬥”。

但《青春鬥》像是投入大海的一顆石頭。

如果說“流量明星帶新人”的演技註定是被吊打,但觀眾還是願意給予足夠多的寬容度,那麼劇情的各種尷尬則是無法挽救的硬核之傷。




畢業分手季,因為理念不同,各自分道揚鑣,本來是很現實的問題。

在《青春鬥》中,一切像是變得為了推進而推進,毫無邏輯。

女主角向真很迷茫,聽了室友的三言兩語,毅然決定放棄保研,去創業。

男朋友不接受她讀研,卻是因為會讀到白頭變老年人;

也不接受她工作,因為篤定了她找不到工作;

更不接受她創業,因為向真不成熟。

簡單說,就是選什麼都分手就好了。


向真創業需要資金,男朋友不幫忙。

和陌生的男性“工作夥伴”喝得醉到不省人事,被帶回家,卻還能打開手機直播氣男朋友,說自己有人疼。


之後不出所料,男朋友及時“英雄救美”,還同意給她錢幫她創業。

幾位主角的情緒也總來得莫名其妙。

年年考第一的學霸考了一次第二,就瞪著眼睛去找考第一的人掐架。


甚至因為覺得考了第二過於羞恥,試圖拿圍巾勒死自己。


熱戀中的情侶,男孩前一秒說北京地鐵人擠人,不想讓女朋友受苦;


解決方案是借了輛摩托,倆人一起兜風半小時。


女配角們的所謂“青春”,是短時間內男朋友換了三個,卻不能讓人看出她對誰動過真情。

要麼就是土味誓言中,透著濃濃的過時感。


要承認,在零散又毫無邏輯的碎片化劇情裡,的確能找到與畢業季相關的各類問題。

但導演說想展現的“啟發”,實現方式也都是主角在畢業之後脫離現實的“狗血”情感糾纏。

《青春鬥》的臺詞、動作處理方式,處處透著《奮鬥》的影子,主角們在KTV唱的歌都是《奮鬥》的片尾曲。

但《青春鬥》遠遠沒有鬥、沒有尋找自我,只有反反覆覆令人尷尬的迷思。

播出至今,這部劇還是達成了趙寶剛口中“最壞結果“。

如果說殘忍的是觀眾會失望,更殘忍的就是,很多人其實已經連批評的力氣都沒了。


觀眾累了,不想再為“話題”心動

《奮鬥》對《青春鬥》的吊打,是全方位的。

演技不用多說,至於劇情,放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下,《青春鬥》就沒了太多存在的意義。

比如,夏琳是追求自我實現的女人。

主持人竇文濤總結這個角色:

“別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自己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馬伊琍也說自己和夏琳“一拍即合”:

“當時看劇本,最吸引我的,就是夏琳和陸濤第一次就看對眼了。我覺得特別過癮,就得這樣談戀愛。”

男生大多喜歡米萊,女生大多喜歡夏琳。

夏琳的“大女人”,在當時算很超前。

陸濤給夏琳買房,她都不樂意,還嫌陸濤大男子主義,不是真的愛她,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2007年,趙寶剛接受採訪時,對《奮鬥》的成績非常滿意。

“現在就是缺少這樣的題材,能引起討論的‘話題式’電視劇。”

他也說,以後自己將再接再厲,將“話題式”電視劇堅持到底。

可12年過去了,普通觀眾的認知世界裡,最不缺的,就是話題。

每天被太多信息刷新三觀,反而對套路敏感,渴望真誠。


大多數人的青春,必定是飽含迷茫、無奈、和掙扎的。

這些複雜的情感,本可以有更好的表現形式。

比如,電影《李米的猜想》中周迅對迷茫和掙扎的詮釋。

“我們都不起眼,沒有人在乎我們,高考結束那天,我們都很沮喪,那天我們也沒見面。

她從考場出來,花了五塊錢,買了一張游泳票,在泳池裡呆了一下午,明晃晃的太陽下,他第一次哭了”。


沒有誇張的面部表情,沒有用力過猛的悲傷,周迅只是站在天橋邊對著鏡頭訴說,但那份悲傷和無奈,穿透鏡頭直抵人心。

一部影視作品的成功,靠的是劇本和表演互相成全。

靠演員本身的“話題”、與強行戲劇化的表演硬撐,只能相互減損。

童學文化歡迎各位看官的評論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