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真经”如何练就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新时代思政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根本遵循。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塑造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生导师,更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中坚力量。

时代赋予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练就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这本“真经”?

做好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理直气壮”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顺应新时代实现“四个伟大”总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为主渠道,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协同育人,理直气壮地讲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鸿篇巨制。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敢于亮剑。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国际多元社会思潮和不当言论面前,在自媒体“公知”面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坚定“文化”自信,理直气壮地驳斥“丑化革命英雄”等谣言,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等谬论,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勇于担当,课上课下一个样,理直气壮地做到“有信仰、讲信仰”,引导当代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

做好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切感悟“课堂讲授的时代性和思政理论的创新性相统一”,深谙如何通过鲜活的社会时政热点诠释党的创新理论之道,深刻把握好“至理名言”与“源头活水”的辩证关系,让思政教育内容有趣,更要有用。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练好基本内功,有责任、有义务、有计划地通过博览群书、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论贯穿到教学育人的全过程,将更多中国故事,实践经验,时代楷模融入到教学进程中,把大道理如同“春风化雨”“熔盐入水”般浸润学生内心,真正做到内容接地气、方式吸引人、理论感染人、气象鼓舞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展现“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走进学生,倾听学生时代呼声;了解学生,回应学生现实诉求;关爱学生,解答学生成长困惑,在“立德树人”这个阵地上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高校实践育人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中做到找寻“真善美” 。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利用“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用鲜活的生活叙事,以真心对真心,以真情对真情,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和互动。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培养学生启发性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探索结论,让学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在追逐信仰的征程中,品尝到甘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