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世界80年的《小飛象》,真相無法接受

最近,由迪士尼經典動畫《小飛象》改編的同名真人電影,登陸國內院線。




原版動畫講述了小象丹波(Dumbo)在朋友們的鼓勵下,通過自己的飛行超能力和努力,

從一個遭人嫌棄的怪胎,變成馬戲團明星的故事。




藉助這部動畫,迪士尼獲得奧斯卡和戛納的兩項提名,一項音樂大獎。

小飛象也憑藉可愛的形象,成為迪士尼樂園中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




它的逆襲經歷,即使是在半個多世紀後,依然鼓舞著很多人。

不過當人們沉浸在小飛象帶來的感動時,可能很少有人想到,它的原型在現實中的下場有多悽慘。

01


現實中的小飛象叫金波(Jumbo),生於1861年,是一頭傳奇的非洲象。



圖/位於塔夫茨大學的金波雕像


有多傳奇呢?

它是19世紀在冊的資料中,最大的大象。

在英語詞典中,有專門用它的名字來命名的單詞。




英國人視它為國寶,人們從各地慕名而來,只為能一睹金波的容貌。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都曾是它的“座上賓”。

然而命運給了它這麼多的“恩寵”,代價卻是生不如死的折磨。




當金波還是隻小象時,它親眼目睹自己的媽媽被分屍、剝皮、砍斷象牙。

在哀嚎中它被鎖在木箱裡,從遙遠的蘇丹運往歐洲。




它先是到了德國,然後被轉手賣給了法國。

那裡的飼養員讓金波每天飲用大量的酒,好能任人擺佈。

因此還是小象時,金波就染上了酗酒的惡習。




當金波最終以一頭犀牛為代價,交換到倫敦時,它的保育員馬修·斯科特是這樣描述它的:

我從沒見過這麼可憐的生物,皮膚乾癟潰爛,傷口長滿膿瘡。




圖/金波和它的飼養員馬修


在被細心照料了6個月後,金波從病痛中康復,對人類的戒心也略微降低。

於是動物園決定對外開放它的展覽。

體型和性格上的反差萌,讓它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流量明星”。


圖/倫敦動物園以金波為封面的海報


人們樂此不疲地買來動物園裡兩便士的麵包投餵給它。

而它也欣然接受,然而看似和諧背後,卻是令人難過的現實。

02


在有關金波的照片中,沒有一張是有牙的。


那是因為小時候的遭遇,讓金波對人類、鐵鏈、籠子都非常恐懼。

它害怕人類會殺了它奪走牙齒,所以在牙剛長出來時,就撞斷它們。




金波“打工”掙來的那些麵包,成了它唯一的食物來源。

可這些遠遠不能滿足一頭大象的營養需求。


與之相反的是,除了日常展覽外,它還需拿來當遊園的坐騎。

每天十多回,每次十多人。

這對正在發育期的它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更加不負責任的是,很多遊客隨手將硬幣、玩具、石頭投餵給金波。

在人們後來解剖金波的遺體時,發現了這些沒有被消化的“人類饋贈”。



圖/金波骨骼標本上金屬磨痕


每到夜晚,它就會被強烈的胃痛折磨得狂躁不安。

而動物園非但不給它治療,還全然不顧酗酒引發的風險。

繼續讓金波吃浸泡過酒的麵包,麻痺它的感官。



金波在動物園的17年,動物園一心只想從它身上榨取油水。

當它因為多年的高壓、病痛和營養不良,出現了早衰和難以控制的暴力傾向時。

動物園園長決定趁它還沒死,趕緊把它賣掉。

最終,金波以2000英鎊的價格,被世界三大馬戲團之一的玲玲馬戲團相中。



圖/玲玲馬戲團時任團長P·T·巴納姆

順便提一句,休·傑克曼主演的歌舞片《馬戲之王》,就曾因“美化了罪惡的商人P·T·巴納姆”而遭遇差評。




在全國的聲討和反對遊行中,金波再次被鎖在籠子中送往了紐約。


圖/民眾在金波被運輸的沿街抗議


當地市民夾道歡迎,人群從布魯克林大橋,一路跟隨到馬戲團的營地。

諷刺的是,報刊畫報把金波的到訪,描繪成一次盛況空前的壯舉。


圖/金波在紐約港口




圖/畫報中玲玲馬戲團為首的就是金波


馬修因為擔心金波的狀況,從倫敦動物園辭職,陪金波賣身於馬戲團。



圖/電影中霍特的原型就是馬修


然而加入馬戲團並沒有改善金波的生活。

高強度的訓練和頻繁的演出,讓馬戲團更無暇顧及它的身體狀況。




最終,在結束加拿大的巡演返回火車的途中,遭遇了“車禍”。

它本可以避開疾馳而來的火車,但它選擇留在軌道上結束自己的性命。


看著這位老朋友慘死在眼前,馬修痛苦地趴在金波身邊大哭不止。

然而途經的人們卻圍上來看熱鬧,他們甚至叫來家人朋友合影留念。

在這個過程中,無人援救。




對金波的折磨,並沒有因為它死去而結束。

馬戲團把它開腸破肚,所有器官明碼標價,掏空的象皮和拆出骨骼成為其中最貴的兩樣展品。

馬戲團甚至把它的皮披在其他的大象身上,來“重現”它的傳奇。

在文明社會,還能出現這樣茹毛飲血的野蠻行徑,令人膽寒。

03


之前網上有個叫做《黑象》的視頻很火。

片中為我們揭開了泰國大象馴養背後的血腥生產線。

(內容可能引起不適,請酌情觀看)


小象被迫和母親分開後,全身束縛的夾在兩個柵欄縫隙中。

除了站著,它們毫無迴旋之地。


每天的食物和飲水,勉強保證它們不會餓死。

之後,馴象人會使用一種叫做“bullhooks”的工具,不斷扎進它們的身體。





這種工具如今依然能在國內外很多大象表演中看到。



圖/玲玲馬戲團的馴象表演


那些大象藝術家們,它們的畫筆就紮在它們痛感極強的鼻孔中。





所謂的藝術細胞,是這麼打出來的。




而對於那些不聽話的,馴象人會在它們的腳上釘上釘子。



一旦再犯,他們就會用力戳那些傷口。

長此以往,大象便對他們百依百順。

無論是接受多麼慘無人道的訓練。




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被當做運輸工具。




即便這意味著它們的骨骼可能因此畸形。




當它們在各種表演場所接受人們的掌聲時。

它們的同伴,就不遠處的慘叫聲中血肉模糊。




04


作為一種集體觀念和智商很高的生物,大象有著和人類相似的情感表達。




他們會為為同伴舉行葬禮哀悼。




能用鼻子相互安慰。




他們懂得分辨音調,欣賞音樂。




然而這種聰慧溫柔的生靈,卻成為了那些利慾薰心的人眼中的賺錢工具。

更可悲的是,當遊客和網友,在看到大象們的“表演”時。

他們相信,這些都是大象“聰明”的成果。

他們心甘情願為這些景點宣傳,轉發這些表演視頻。

讓這種觀念蔚然成風,繼而引起新一輪的惡性循環。

就如同動畫版《小飛象》,“歷經萬難成為馬戲團明星”這種人類自嗨式的劇情安排。

讓人們以為馬戲團對大象來說,是個“實現夢想”的好地方。




騙誰呢?

大象需要的不是掌聲,是同伴。

在真人版《小飛象》中,鬼才導演蒂姆·波頓重新為它安排了結局。

馬戲團被付之一炬,小飛象找到媽媽,母子攜手消失在廣袤的森林中。




看到這,有人也許會說:

錢是我的,想怎麼花我樂意。


沒錯,選擇權在你。

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各地分佈著面積廣闊的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園。

那裡的人們在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保護著這些象群和他們的棲息地。

在那裡,你可以看到更自然更真實的大象。

所以,你為什麼要花錢看一場人類安排下的拙劣演出呢?

說了無數遍的“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有人可能聽不進去。

那不妨聽聽這句:

別為了一場扯淡的演出浪費自己的錢財,還糟蹋別的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