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當今世界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世界,在地球的任意一點,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面對著如此迅猛的發展形勢,可以說機遇與挑戰並存。隨著中國與世界的融合逾深,我們國家在獲取了巨大發展空間的同時,也要無時無刻面臨著與世界其他國家更加激烈的競爭。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適者生存”的理念,而我們也深知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戰百勝,所以我們不得不在重新審視自己的同時,更多地去關注和學習和借鑑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對這個民族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差異也會影響一個國家當前階段發展的差異。因此,瞭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而瞭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發展則是競爭的需要。



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比較經典的定義:“文化是一個複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能力和習慣。”由此看來,文化的輻射範圍是包羅萬象的,不同的民族區域以及不同的社會經濟生活,必然使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個性色彩”。當今,舉世公認最完整、最發達、影響最大的文化巨流是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起源的西方文化和以華夏(黃河、長江流域)為主的東方文化。英國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國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中英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如果對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不瞭解就容易造成交際上的失誤:一次善意的言談有時會讓對方十分尷尬;一個禮貌的舉止也許公被誤解為荒誕粗俗。現在我們就從多個角度來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截然不同儒家中庸之道與個人英雄主義。

由於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歷史傳統也不盡相同。自古以人,中華民族就以農業為主,形成了與農業經濟相對應的農耕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應該與自然合作,與自然和諧相處。與中國文化相反,英國文化屬於海洋文化,他們把宇宙分成兩個世界,形成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認為人類應該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為主導,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其基本特點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以現世的人倫關係為核心,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徵,通過協調性的倫理意識來實現文化和社會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觀念,主張對己要“克己復禮,不喜形於色”,處世“不偏不倚、公正和諧”。在一些俗語和民諺中反映了這一民族觀念,如“吃虧是福、與人為善”、“出頭的椽子先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傳統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為核心,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舉例說明,“individualism”在英語中使用頻率很高,常被譯成漢語“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這就使人們產生曲解,誤認其為貶義詞,事實上,在西方,individualism是個褒義詞,可譯為“個體主義”或個性主義“而利己主義”、“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詞。

二、“人人生而平等”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階級觀念差異

與兩千的多年的漫長中國封建社會相比,英國的封建社會只經歷了幾百年,受封建等級思想的痼疾影響不大,最早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就發源於英國。17世紀初,英國就完成了工業革命,成長並壯大起來的資產階級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度。因此,英國的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重視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力。同時,許多少也都注意尊重他人,無論自己地們高低,別人為你服務,你都得道謝。兒子為你親倒杯茶,父親要說:“Thank you.”

在中國,封建傳統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舊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眼中有著絕對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生存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總有人感嘆“父命難違”,兒子幫父親倒茶是每天的必修課。



每個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所形成的思想文化都會不斷的沉澱積累下來,滲入人們的血液,嵌入人們的思難,給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打上這個民族的深深烙印。迥然不同的中英文化,按照自己方式在時間的長河中流淌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融入了人們最平常的生活。

摸不著頭腦的稱呼與稱謂。

中國文化傳統“重名分,講人倫”的封建倫理觀念,與西方社會“人為本,名為用”的價值觀念,使得中西方在稱謂系統上存在著明顯的反差。稱謂的使用差異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例如:英語文化中以名相稱是很常見的,它適用於不同性別、年齡的朋友、同事,甚至可用於上司、長輩老師。在英美等國,許多員工對他們的老闆直呼其名,不會被認為不禮貌,相反它表示老闆和員工之間的平等以及老闆的平易近人。而在中國工作的外國老闆如果要求員工直呼其名時,中國員工往往不知所措,而堅持以“manager+姓”稱呼,以示尊重,然而老闆不但不領情,反而認為員工有意和他保持距離而感到不快。這就是英漢稱謂的差異造成的交際中的誤會。不同的稱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談雙方的角色身份、社會地位和親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達了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思想情感。



我們中華民族素來有著“禮儀之邦”的美稱,在稱呼問題上,中國文化一直認為年幼的必幼的必順尊敬年老的,這可能與我們傳統的社會倫理道德有關。稱呼比自己年長的人時,我們常常說老王、王老、老爺爺、老奶奶奶等等,因為“老”字在中國代表著見多識廣,足智多謀。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下稱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認識的人之間往入直呼其名,上級與下級,長輩與晚輩,老師和學生之間都可以這樣,他們這為這樣是關係親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長者,如果你在他們的姓之前加上“old”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暗示著你認為他們身體虛弱,風燭殘年,失去活力,他們更希望你稱呼他們的名字,他們覺得這樣顯得更親切自然。而這種情況在中國將會被視為沒有教養,是無論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恭維的學問

在英在英美文化中,對外貌儀表的積極評論在人與人之間相互恭維的內容中有十分突出的地們。尤其是女性的外貌儀表永遠是被恭維的對象,這種情形絲毫不受她們的年齡、社會地們和職業等因素的影響。恭維者既可以是男性,如一位男性可能對其女同事說:“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 have erer seen”也可以是女性,如一位女學生可能會對她的女同學說:“You certainly look elegant today”而在中國文化中,女性的外貌儀表雖然也是一項被恭維的內容,但不佔主導地們,而且這種形式的恭維更多地侷限在女性與女性之間。男性恭維女性的外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基本上是一個禁忌,現在情況雖有了一些變化,但仍受較大的限制。在討論恭維語話題時,還有一種傾向值得注意,即同女性相比,男性在外表上受到的恭維要少見得多,而男性之間就外表進行恭維則更為罕見。例如:一位美國男性在恭維朋友的穿著打扮時,對異性好朋友,他的恭維語是“sexy skirt ”,對異性普通朋友,他的恭維語是“nice sweater”,而對男性朋友則根本不會表示恭維。與此類似,一般中國男性也認為“外貌對於女性就如同能力對於男性”。在話題涉及外貌儀表時英漢恭維語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差民是,在英美文化中,人們常常可以在外人面前恭維自己的家人,包括自己的配偶、父母及子女等。但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在外人面前一般是以他人家庭成員為恭維對象而較少“自吹自擂”。



接受恭維時的態度及反應,雖然人們對恭維採取的反應主要受制於“贊同準則”和“謙虛準則”。但很顯然,文化背景不同,人們採取的反應方略也會不同。一般而言,英國人在受到恭維時往往要贊同恭維人並接受恭維。講英語的人幾乎一致同意,對恭維語約定俗成的回答是“Thank you|”。事實也的確如此,面對美國人的恭維,用“Thank you”進行回答確是萬無一失。但實際上,美國人除了使用“Thank you”來進行應答外,還有不少人是使用其它方略的。如:(1)受恭維者首先同意恭維語,再進行客觀評論,從而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恭維。(2)回贈性答語。在這類答語中,讚揚聲反回到恭維施予者身上。而中國人接受恭維時的態度及反應則不太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1)含糊其辭的答語。中國人大多內向、含蓄,很少公開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人認為中國文化是一種“牆文化”,自有幾份道理,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喜怒哀樂極少溢於言表。(2)否定的答語。在這類答語中,說話者認為受恭維的人或物不值得獲此殊榮,似乎恭維者的讚語有點言不符實。中國人說話講究含蓄,力戒自我吹噓,因此聽到讚美之辭時,往往極力否定自己,以示自謙。(3)減弱的答語。

中英民俗風情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規約。如果把一種文化中的模式移栽到另一文化上面就會造成交際障礙。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這種風俗長期發展,約定俗成,已成習慣。如中國人到別人家做客,當主人問是否要喝水時,客人會客套一下,即使想喝,回答也是不喝,而主人往往都要給客人倒上水,這是一種習慣而在英美國家,若客人想喝,就直說不喝,主人便不倒水,

中國人招待貴客時總是精心準備豐盛的酒席款待,大魚大肉,品種繁多,主人忙上忙下,並不停地往客人盤裡夾菜。往往是客人都吃不下了還在夾菜,西方人將其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為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夾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在中國,主人往往在吃的同時,還會說粗茶淡飯,沒好好準備,不成敬意。這使英美國家的人非常吃驚,還會疑問,難道中國人天天都是吃這麼豐盛的酒席嗎?

中國人探望病人常會對病人說些“注意身體”,“多吃點兒西”,“按時吃藥”,“多穿點衣服”等表示關懷。如果對英國人這樣說就會引起他們的不滿,他們會認為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該怎麼保養,不用別人來說,這樣的問候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他們常用祝願早日康復的話來問候病人。

中國人在別人家做客,如果要走,他們一旦提出,就會立即起身往外走,此舉會讓英國的人覺得很突然,感到沒禮貌。英國的人在說再見時往往會客套幾句,然後再走。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中英文化中有許許多的共性的東西,但也不可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間也存在問及此事差異,尤其是在交際文化方面,中英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於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的不盡相同,如怎樣開始交談和保持談話繼續進行,怎樣組織信息,怎樣表示說話的連接,怎樣表示強調,怎樣表示禮貌,等等。因此,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和思維方式來解讀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理解障礙或語言衝突。因此我們在英語使用過程中,無論是正確的理解或正確的表達,都需要注意根據語境先擇合適的詞句。

交際是雙向的過程,要使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得進行,交際雙方都應該進入對方的文化背景中,從對方的文化實際出發,進行交際。這就要求跨文化交際者不僅要熟悉本國傳統文化、風俗習慣,還要注重學習、掌握交際對象國文化以及這兩種文化之間的言語差異。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成功的交際。因此英語學習者應樹立文化意識,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習文化知識。文化知識可以加深學習者對語言瞭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英國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要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並且將它與自己的母語進行比較,認識異同點,尊重不同點。還必順重視語言形式的社會意義,重視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以提高在不同語境中正確理解和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國。這樣就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選擇恰當的語言結構和表達習慣,從而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