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香山、十三陵……约翰·汤姆逊镜头下的晚清北京建筑风光


约翰·汤姆逊被誉为纪实摄影的先驱之一。19世纪60年代,汤姆逊从老家苏格兰出发抵达中国,他在中国人普遍对摄影尚一无所知的时代,凭借其良好的沟通能力,拍摄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等各个阶层、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他的影像成为了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最好的参照。图为孔庙大成殿内景,北京,1871-1872年,40.5×40.5厘米,摘自《晚清碎影 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国子监琉璃牌坊,北京,1871-1872年,50×41厘米,摘自《晚清碎影 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大高殿牌坊,北京,1871-1872年,42×41厘米,摘自《晚清碎影 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清漪园宝云阁,北京,1871-1872年,111×136厘米,宝云阁位于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上,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外观似一座四方亭子,因全部用铜铸成,故又称“金殿”。摘自《晚清碎影 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清漪园之众香界和智慧海,北京,1871-1872年,50×41厘米,众香界和智慧海在清漪园佛香阁的北面山坡上。众香界是一座砖筑琉璃贴面作装饰的牌楼。智慧海是一座全部结构用砖造的建筑,建在万寿山的最高处,殿内供有观音和菩萨像,外墙全部用黄绿二色琉璃包身,上面排满了琉璃小佛像。摘自《晚清碎影 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清漪园之大报恩延寿寺遗址,北京,1871年,51×40.5厘米,大报恩延寿寺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六十寿辰而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从此照片中还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原貌。摘自《晚清碎影 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香山静宜园之琉璃塔,北京,1871年,50×40.5厘米,琉璃塔建于乾隆四十五年,是为迎接六世班禅而建。是一座亭塔复合体建筑,塔底部分为八面张开如伞的亭,塔身由琉璃砌成,塔刹为黄色琉璃宝瓶,塔中部悬挂铜铃56个。1860年,塔底八面伞亭遭英法联军焚毁,塔身躲过浩劫。摘自《晚清碎影 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香山碧云寺石牌楼和金刚宝座塔,北京,1871-1872年,50×41厘米,碧云寺自元代创建,金刚宝座塔位于全寺最高点,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仿北京五塔寺形状建造,塔均用汉白玉砌造,是乾隆时期石雕工程的精品。摘自《晚清碎影 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十三陵长陵恩殿,北京,1871-1872年,50×41厘米,恩殿在长陵第二进院落内,即享殿,是祭陵时行祭典礼的大殿,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谓感恩受福。摘自《晚清碎影 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十三陵神道上的石像生,北京,1871-1872年,50.5×41厘米,北京十三陵千米神道两旁,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共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来这里的摄影师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国古代陵园中罕见的。摘自《晚清碎影 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南口关沟,北京,1871-1872年 ,106×85厘米,关沟是今昌平区南口到八达岭之间的20公里长的峡谷。左侧是太行山余脉,人们称之为西山,右侧为燕山。摘自《晚清碎影 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居庸关云台古门洞,北京,1871-1872年,153×111厘米,居庸关云台位于居庸关的中心,是元代大型过街喇嘛塔的基座,云台取其“远望如在云端”之意。摘自《晚清碎影 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图文摘自《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