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為居——公寓設計,臺灣

本案屋主從事科技業,嚮往自然,傾心素材原樸之美,此一特質觸發設計團隊以「原質」作為思考起點,擴展至全案設計, 據此藉物喻人,表達居住者懷抱本真,鍾愛自然之理想,進而反思過往我們對於完美的定義。

▼ 廳區。迴旋梯以弧線連結兩座樓層,為室內注入活潑氣息

全案擁有兩個樓層,機能規劃僅需服務屋主個人。設計團隊希望強化居室與環境互動,考量原有樓面與梯區位置限縮了採光,隔間數亦衍生許多虛置空間,決議重整佈局,廓清一樓的動線與格局,整合餐廚空間並編設於廳側,將原有梯位挪移, 拉開梯區與露臺間距,增設一座竹平臺鄰接內外動線,烘托落地窗的引景效果,藉此突顯環境優勢,讓陽光、風動、落雨 都化為居家背幕,將生活空間融於環境動態。二樓則拆除部分樓板,令廳區挑高大器,並且採用玻璃圍欄加強採光與視覺通透,使樓面關係更為緊密。

▼ 廳區。將梯區位移,拉開梯座與露臺距離,令內外動線更加開闊暢通

▼ 廳區。拆除二樓部分樓板,使用玻璃圍欄,加強採光與視覺的通透性

藉物喻人 Analogy as a narration of space

本案強調純粹、直觀的自然之美,擺脫對完美無瑕的執念,主張去除精美加工,凝視物料本真。設計師談到,自然物質在 時光中不可預測的變化正是屋主傾心原由,他認為原生瑕疵亦是構成美的元素之一,因此全案物料儘可能取之自然,大量 運用木材、石材等原樸物料,並且刻意減少後製修飾,甚至連石材既有的斑剝、點漬,這些過往常被整治的缺陷都加以保留; 例如,客廳的大理石主牆特意留存原生點漬,突顯麵皮的糙痕,讓人隨著位移或環境光影欣賞石牆時,能感受石面的肌理 變化以及點漬濃淡。

此外,設計團隊不強調單一素材的主體性,著重於多樣材料所建構的整體層次,並依據場域屬性編配用材,創造新的美感 經驗。為了讓異材質在對比之中能和諧相融,全案採用灰色作為基調,利用礦巖、大理石、磐多魔、清水模、塗料調配質 感層次,以低斂用色體現東方文人嚮往的寧靜雅緻,傳達屋主對於美、真、淨的偏愛;例如,廚區空間乍看一片純白,其實是以淺灰色作為背景,令吧檯、牆體的石材紋理彷若一幅生動的水墨畫卷,在淡雅背景裡柔和延伸。

▼ 廳區。以自然作為題旨,配搭木質梯座、竹踏板、磐多魔地坪、清水模牆, 整體顯得寧靜雅緻

▼ 廚區。淺灰色作為基調,令吧檯、立面的石材 紋理彷若一幅水墨畫卷,在淡雅背景裡連氣延伸

▼ 廚區。整合餐廚空間,滿足屋主一人飲食、烹飪所需

▼ 廚區。清水模與大理石中島檯和諧並陳

手感溫度 Warm handicraft work

全案以手感工藝創造視覺變化,公共空間地坪與牆面採用磐多魔、清水模作為主材,施工上特意留存手作痕跡,令堅硬麵 皮浮現柔軟觸痕,此一感性元素增添了整體溫度。由於空間力求素淨簡練、去除繁雜裝飾,設計團隊利用線條分割帶入活潑韻律,讓石、木拼接跳脫了規則矩陣,轉以輕快的幾何構圖示人。線條亦為空間帶入一抹舞動之姿,連接兩座樓層的迴旋梯以柔曲弧線向上翻揚,打破滿室靜默氛圍,隨著居住者行走其間的身影動態,一再創造新畫面。

▼ 迴旋梯

另個特別之處,是設計團隊以自然取材為廳區點睛。客廳裡一幅拼貼抽象畫,內容以時間作為度量,各種花片意喻著分秒 單位,屋主能撕下意義時刻加以紀念,或是將之贈予特別之人,深刻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大量的石、木運用,則是利用 材料本身隨著使用頻率所累積的微痕,像印記般留存生活故事,讓居住者在日後的每一次接觸裡,都擁有閱讀、追憶的依憑。

▼ 客廳裝置巨幅抽象畫,以時間作為單位的拼貼畫作,能逐一拆解構圖,讓屋主撕下意義時刻作紀念。

設計團隊以簡潔手法變化大眾熟悉的傳統素材,透過石、木為居室建立另種自然環境,使空間成為居住者與自然為伍的理想寄託。全案特別之處,在於設計團隊透過物質的「形」與「意」不斷提出「何謂完美?」的省思,顛覆過往大眾習於依 賴的人工美,進而揭示內在真諦:自然物質獨一無二,無可替代;全案在此一清晰邏輯脈絡下,引導素材與空間、環境對話, 從不過度造物的留白之中,擁抱自然、反璞歸真。

▼ 二樓廊道。書廊與收藏展示空間

▼ 二樓廊道與和室。書櫃利用線條分割帶入活潑韻律

▼ 和室。彈性使用空間,除了和室功能,也可作為書房或 臨時客房之用

▼ 主臥房。採用俐落線條與沉穩色調呼應全案風格

▼ 主臥衛浴

▼ 客用衛浴

▼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