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印度乡村种姓制度现状:法律虽明令禁止,但乡村还是严格区分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欧洲的雅利安人从中亚不断进入到印度次大陆,靠着游牧民族的骑兵经验,很快便征服了当地的古印度居民,古印度文明也就此总结。外来者的雅利安人与当地人比自然是少数群体,为了维持统治的延续,他们便创造了种姓制度。最开始只有统治者雅利安人和作为奴隶的当地土著两个阶级,可是后来雅利安人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演变成了三个阶级,于是便发展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印度四个阶级的种姓制度。


可没想到的是,三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印度经历了各种波折,不断受到了外来民族的入侵,许多文明被摧毁,被遗忘。而落后的种姓制度却被毫无保留的被延续了下来,并且其等级分化还越来越森严,也越来越固化。
1947年,印度从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中独立之后,就宣布废除种姓制度,并在法律中严格禁止。但是在印度人的实际生活中,这种落后的封建制度还依然根深蒂固地烙印在人们的精神之中,体现在印度人方方面面的生活习俗之中。
今天的印度贫富差距巨大,而城乡之间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经济发展都是天壤之别的差距。所以在城市之中,种姓制度的影响已经不是很明显了,但是在一些偏远的乡村,还能够很明显的看出种姓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印度北部地区的克久拉霍旅行期间,我就去了一个可以直观感受印度种姓制度的特色村庄。克久拉霍有两个村庄,一座新村一座老村庄。老村之老,不是说它建筑老,而是说它的生活习俗还延续着原来的传统。
这个村子生活着三四千人,但是却依据不同的种姓划分了四个不同的区域,这四个区域是连接在一起,并没有明显的区分。但是在村里人的心目中,却有着明显的隔离。图中是第四种姓区域的居民。
村子里道路相通,房子彼此相连,如果没有当地人的讲解,没有人会知道他们的界限在哪里。也不会有人能看出这里其实被分成了四个区域。因为划分四个种姓的那道墙没有在现实之中,而是在人们的心里,这才是最难消除的墙。
这座村子里有着四口水井,四家理发店,四家小卖铺,已经四座寺庙,分别服务于四个不同的种姓。
印度大部分人信奉印度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处处离不开宗教。尤其像这样的乡村,每个村子都会有自己的印度教庙宇,供当地人祈福膜拜。而这个村子,有四座大小不一的庙宇。图中的这个比较小的寺庙是第三等种姓吠舍的专用庙宇。
村子里的四座庙宇也因为种姓的等级有着明显的区分,这座最大的便是第一种姓婆罗门的庙宇。
除了庙宇的规模有很明显的区分之外,其他都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别,第四种姓的首陀罗所居住的房子看上去确实落后一些,但是另外三个种姓就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了。图中是第三种姓区域的居民。
按原来的印度种姓制度的区分,第一种姓婆罗门是僧侣贵族,掌管祭祀、宗教和教育,最初也是最高统治者。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印度经历了多次外来种族的入侵和统治,婆罗门早已失去了最初的统治地位。
第二等级的刹帝利原本是军事贵族,负责修建寺庙和作战、征税,历史上也只有这个种姓可以成为士兵。第三等级的吠舍原来主要是商人。今天看来,刹帝利和吠舍应该是最富裕的,现仍的印度总理也是出身于第三种姓。
在村子里看到的最好的房子一般都是在第二等级刹帝利和和第三等级吠舍的居住区。当然,今天对于职业已经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分了,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是农民,无论是哪个种姓现在过得都是一样的生活。图中是第二种姓的村民。
这口水井是村子里的水井之一,是用来洗澡和给牛喝水的,这个是婆罗门专用的水井。其他种姓也都有各自的水井,但是婆罗门的这个是最大的。
在村子里闲逛的时候,看到的大部分小孩都在玩耍或者干活,唯独在第一种姓的区域看到一些小孩在学习,询问之下,他们说他们是在做家庭作业。
当然,这个场景也未必就非常典型,很可能就只是一个巧合而已。但是,这或许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婆罗门种姓的居民,还是比较重视教育的,毕竟它们曾经掌管教育。
虽说雅利安人是属于白种人,与欧洲很多国家是同一种族,但是在这个村子里看到的印度人甭管是婆罗门还是刹帝利看上去都并没有欧洲人那么白。而且很多时候,都是难以从肤色中区分出他们属于哪个种姓。
世界各国的历史之中都曾经出现过等级制度,但是只有印度的种姓制度延续到了今天。即使在法律严格禁止了70多年之后,还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可见这一如此落后的传统是多么顽固。
作为金砖国家的印度,近几年经济增长的速度位于世界首位,可其经济总量还是与前面的国家相差巨大,甚至还不到美国和中国的零头。但是印度如果彻底消除了种姓制度这样落后制度的羁绊,相信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