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获双殊荣!新郑,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近日,记者从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获悉,新郑市获评“2018年度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度郑州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工作先进县(市)区”!

2018年,新郑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的目标,抓好村庄拆迁、安置房建设、城市建设提质等工作,以“补短板、强功能、增效能、提品质”的原则,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深化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按照“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可靠”要求,投资16亿元,新建改建道路47条83公里,打通断头路、卡脖路7条,提升城区9个干道十字路口,打造精品街道4条,着力建设畅通新郑;投资2.2亿元对溱水路、新华路等3条主干道实施雨污分流,进一步完善城市地下排水体系,投资2亿元进行新郑市第二水厂扩建,提高供水能力。

二、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以解决“入学难”、“就医难”“停车难”等民生问题为重点,投资20.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57所,新增学位5万个,切实解决就学难、大班额等问题,投资7.2亿元建设新郑市公立中医院,已开诊运营,持续提升公共医疗水平,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在城区科学布局9个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3300个, 解决出行“停车难”问题。

三、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以建设“郑州南部生态绿城”为目标,深化实施“以绿荫城、以水润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投资150亿元高标准治理9条河流173公里河道,其中双洎河治理工程投资70亿元,示范段工程已完成投资5.6亿元;沿河建设郑风苑、轩辕湖湿地文化园等滨水景观公园19个。按照海绵城市要求,改造提升城市干道13条,实施道路雨污分流工程15条,实现降雨循环利用;全部取缔沿河排污口、养殖场,建成46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旱天污水不入河、雨天溢流受控制,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投资18.4亿元,完成生态造林7.6万亩,新建生态廊道24条198公里2.9万亩,建成2万亩的国家古枣林公园、1.8万亩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20处城市游园,提升10处重点区域绿地品质,全市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显著提升。

四、特色文化日益彰显

以建设黄帝文化历史名城为目标,保护我市特有文化符号,为城市注入文化元素,投资72亿元实施黄帝文化园区改扩建,拆迁12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中华姓氏馆、黄帝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轩辕丘、百家姓广场现已建成,园区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按照汉代建筑风格,投资14亿元建设接旨胡同历史文化街、嫘祖城商业街及8万平方米绿化工程,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着力创建历史文明传承示范区;投资2亿元,全力建设有肌理、有文脉、有传统、有乡音的“四有”历史风貌保护区,恢复南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老区肌理、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投资1.4亿元建设大吴楼生态文化公园、后端湾生态文化公园,持续推进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投资1435万元加快修复考院、文庙、县衙、凤台寺等古城遗址,提升古城文化风韵。

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在“三主三辅”产业体系基础上,科学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引进高端商贸物流、文化产业等产业项目,加快建设现代临空产业新城。成功招引国内物流行业领军企业传化物流入驻,计划投资70亿元建设新型物流枢纽港和物流交易服务平台,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中原物流小镇;投资10亿元,建设华南城跨境电商、中原电商大厦,招引各类电商企业100多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加快雏鹰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不断壮大高端商贸物流产业规模。成功招引乾德电子、民生电商等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六、城市管理不断深化

突出以“四治”为重点,以项目为依托,以“路长制、街长制”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投资1.5亿元的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正在稳步实施,实现“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数字化”的城乡环卫体系。

下一步,新郑将进一步细化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精装修”“微改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群众有切实体验的靓环境、好秩序、树立安全、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新标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乘势而上、持续加压、奋力苦干,开创城市建设提质工作新局面,努力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闻中心融媒体记者 轩宇 梓涵 通讯员 唐竹青

编 辑:赵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