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5年上映,這部「年度最佳」國片不希望你們看懂

有一部國產片,從第一次和大家見面後沉寂了五年。這期間,所有媒體都不敢把它放在明面上來誇;

還沒上映,就在豆瓣亮分8.5。不出意外,直接空降年度國產片第二名的位置。

這就是《狗十三》。

導演曹保平,只拍過5部電影,平均分超過8分,捧出了4位影帝(鄧超、郭濤、段奕宏、劉燁)和1位影后(周迅),名副其實的“影帝制造機”。

代表作《烈日灼心》,被譽為“十年來最好的華語犯罪電影”。就這,人家的主業還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拍電影只能算是副業。

很多人說,中國導演從第六代以後再也分不出代系,各玩各的。

小編倒是覺得,作為一個商業片導演,曹保平對於現實關照的視角,還有些把“第六代”向下傳承的意味。

編劇焦華靜,是曹保平的學生。她比所有人都知道老師對於劇本的嚴格。

當她誠惶誠恐地把用自己童年故事改編的劇本交給老師,卻沒想到,老師很快決定開拍。

於是,有了“狗13”。

2013年,片子在華語青年影像論壇首映,好評如潮;

第二年,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之後,在國內銷聲匿跡。反倒是在國際舞臺上,獲得了第64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審團的特別提及獎。

太真實?一條小狗,和一個13歲的少女。原本青春可愛,卻因為不同的字序組合,被灌輸了強烈的情感訴求。甚至強烈到,小編一度以為自己不會在院線看到它了。

所幸,它又找到了我們這群“被迫長大”的孩子。

李玩,她的名字是當做玩笑一樣起來的。

頂著一腦門萌動的粉刺,總愛趴在窗邊託著腮,做著天馬行空的遐思。比同齡女孩成熟一點點,不多,也就一點點。

可就這“一點點”,也是生活的毛刺劃過的傷痕。父母離異,原生家庭就被割裂;

父親在外忙於工作,很少陪伴女兒,認為鈔票和寵物就是自己完美的替代品;

爺爺奶奶,盡心盡力地提供著安穩的生活,卻連李玩能不能喝牛奶這件事情都記不清楚。

身邊只有一個同齡人,那就是表姐。而表姐,自然也成了家人試圖和李玩溝通的紐帶。

這樣的囑託,更像是一家人想要走進李玩內心世界的救命稻草。

溝通是有了。兩個女孩子家在一起玩鬧,表姐還把早戀的男友介紹給李玩。

李玩問,你為什麼喜歡他?

表姐琢磨了半天也想不出答案,只能想出一句——“我總得喜歡個誰吧。”徒增更多的疑惑罷了。

精準麼?

對周遭環境的刻畫,生動到淡去電影的痕跡,就像是監控器下每個人的生活。

身邊的每個親人、朋友,沒有絲毫越軌的行為,他們的命運聚成了一團確然而堅定的火焰。

可唯獨李玩,不是那團火焰的焰心。

在家庭關係的清冷和疏離中,李玩的生活攀上了第一個“戲劇高峰”

送來的寵物小狗,從嫌棄,到不捨,再到彼此相互依偎,相互傾訴。

李玩給它取名,叫做愛因斯坦

這樣智慧的一個名字,沒給它的智商帶來絲毫進益。

爺爺帶著愛因斯坦去買菜,鬆開狗繩後,一個不小心,就再也沒找到它的蹤影。

狗,走丟了。

李玩發了瘋一樣地轉遍大街小巷,甚至在情急之中把爺爺推倒在地...

畢竟是孩子,任性可以理解,而且確實是大人們的疏忽。

在他們的邏輯裡,最好的補救方法,莫過於再找來一條一模一樣的狗,做“愛因斯坦”的替代品。

李玩痛苦,為什麼所有人都要騙我?

大人煩躁,到底要怎樣才肯善罷甘休?

過錯就像是一顆皮球,這一次,在所有人眼中,球都被家長踢到了李玩腳下。

她迎來了一場驟雨般的家暴

暴雨過後,不是清醒,而是認命

一夜之間,李玩似乎成長了不少。更關心爺爺——

更接納冒牌的“愛因斯坦”——

就連“從天而降”一個弟弟,也能波瀾不驚。

她學著懂事,學著保護自己。

可有些矛盾,還是可以輕易地撕裂她自以為構築得結實的鎧甲。

這一次,觸怒全家的不再是李玩,而是假冒的“愛因斯坦”。

在老婆孩子的壓力之下,李玩的父親把“愛因斯坦”送到了狗肉店。

李玩,也終於品嚐到了童年時代從沒有過的絕望和崩潰

在這之後,是死一般的

麻木與平靜

當小編看到,李玩拿起筷子,嚥下餐桌上那一塊狗肉的時候,只想由衷地對她說一句:

歡迎你來到成年人的世界。

《狗十三》,不會是一部讓人舒服的電影。

因為,它精準地打擊在我們每個人成長過程中,企圖用“懂事”掩蓋的那一部分東西。

就像是姜思達所說——

我不想這麼懂事,我也不想這麼敏感。但是沒辦法,我得到的所有愛都是有條件的。

所有的兒女都在等那一句

“對不起”,所有的家長都在等那句“謝謝你”,可我們誰也沒有等到。

是有人做錯了什麼嗎?

站在《狗十三》的角度上,你會發現每個角色都有著不可轉圜的動機。

說不清,辯不明,但你知道那就是真實。

童年、青春,就像是誤闖進教室的那隻蝙蝠,一棍子打死了,也就沒了。

真希望你們都被愛包裹,永遠不要懂這樣的“狗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