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搞定“吹哨”问题,展览路街道用的啥神器?



我们街道

街道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是落实党的大政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环节,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持续加大街道改革创新力度。今年初,北京正式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首都街道工作向前迈进。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全市街道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基层岗位的社会建设工作者们是如何精准发力,把街道社区打造成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的?

近期,本号将推出新时代首都街道工作系列报道,挖掘“我们街道”的故事,而它们,也或许就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事。

展览路篇

“7号院东门有一辆收废品的汽车”,晚上6点40分,一条吹哨消息“叫”醒了新华南社区副书记张宁的手机,她回道:“报到,开始处置问题。”

就在“社区报到”20分钟后,同样接到了“吹哨”的社区副主任万建军也赶到了7号院东门现场,发现一辆收废品的汽车就停在大门前。很明显,这是一起违规占道经营事件,万建军随即对占道经营者进行了说服教育。

至晚上7点08分,这条由“居民吹哨”反映的违规问题被处置完毕。处置过程中,社区服务站站长刘鹏依实际情况写道,“已通知废品车经营者,答应在晚上8点前离开。”

从“吹哨”到报到解决一共只花了半个小时,这个过程被记录在展览路“社区通”平台上。



▵展览路街道办事处社会办主任任英展示展览路“社区通”的功能

“社区通”是一个社区治理的线上交互式云平台,也是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办事处在街道工作中探索“移动互联网+社会治理”的新手段。去年12月下旬才开始全面运行,4个月的时间已经覆盖了街道22个社区,实名上线26368人23123户,其中党员8622人,居民户覆盖率达到了总户数的57.8%,常住户数的77%。

其短时间内实现高覆盖率的背后,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强,对街道工作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随着2018年北京市“街道吹哨 部门报到”机制的出台及“社区通”平台的上线,吹哨制度在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办事处被延伸为“社区吹哨”“居民吹哨”。吹哨制度向下延伸两级,吹哨的主体也细化到了居民个体,“这为实现科学决策,优化区域精细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览路街道办事处社会办主任任英介绍。

“社区通”平台上线以来,展览路“居民吹哨 社区报到”共解决问题693个。其中90%以上的问题在社区解决,剩下44件由展览路街道办事处出面,不论大事小事都在街道层面就得到了解决。

解决问题之外,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社区通”平台还会发布一些活动信息,居民可以自由参加。

2019年春节前,三塔社区筹备召开一年一度的社区春晚。当时这一活动信息是通过“社区通”发布的,结果出人意料——往年只有100多人参与的社区春晚,今年竟得到了超过600名居民的报名响应。不仅如此,晚会当天,许多人还通过平台上的“身边事”版块现场直播,并晒出了活动的现场照片。在回复区里,很多居民留言,“没到现场太可惜了!”

“做街道工作这么多年,之前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我们调动社区居民的能力是在下降的”,任英告诉记者,如今社区里年轻人逐渐成为主流,他们个性化特征更明显,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也不高,这种时代发展、主流变换曾给社区工作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我们到底能否跟上社会大众对信息化的需求,顺应居民群众使用手机办事交流的新习惯,考验的是能否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彻落实到末端的意识和能力。”

任英表示。

“社区通”线上平台无疑为展览路街道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三塔社区春晚600人礼堂座无虚席,这说明我们的尝试是成功的。”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人数增长了52%,其中不乏“上班族”的年轻面孔,50岁以下群体上线占比甚至达到了59%。

“现在参与活动的新面孔越来越多了。”任英说。

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社区精细化治理,展览路街道聚焦“社区通”的这一次大胆尝试,技术突破还在其次,更可贵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文/姜慧梓 摄/和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