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见汉武
题主问出这样的问题在肥鹅看来实在是傻得可爱,就像当年晋惠帝问出“何不食肉糜”一样。
军国主义日本陆军为何苦练刺刀术这是由其战术思想所决定的,究其原因是资源匮乏。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群岛国,本土资源机器匮乏,特别是金属这一块,早在古代,其通用货币铜钱也都依赖中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传统的农业国摇身一变成为了工业国。日本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这两场赌上国运的好赌,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其名的帝国主义国家。工业的发展导致资源的大量需求,自身缺乏,则依赖进口。正所谓买来的不如抢来的好,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的根本原因。
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以及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日本将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海军,而陆军所分到的资源与之相比就少得可怜了,这也导致了日本陆军在战术思想上的转变,大力练习拼刺刀其实是无奈之举,没办法”穷“嘛。
虽然日军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与俄国人展开过白刃战,也尝到过甜头。但是苏联与沙俄不能同日而语,尽管它们都是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但苏联通过十数年的努力,国防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飞机、坦克、大炮、机枪、冲锋枪,轻重武器一应俱全,弹药管够。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诞生了大纵深作战理论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可想而知,当日军碰到苏联红军时,红军只会拿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武器招呼端着刺刀喊着”板载“往前冲的日军,一梭子波波沙冲锋枪子弹下去就能撂倒好几个,真是太欺负人了。
八月风暴行动中的远东苏联红军
即便是让日军近身了,在身体素质上,人高马大的苏联红军也不惧小短腿的日本矮穷挫。
所以,究其原因并不是日军不和苏联拼刺刀,而是苏联人不会给日本人机会。
如有疏漏,还请多多斧正。
我是肥鹅,一个热爱历史的码字鹅,请切莫吝啬您的赞,它将是俺不断前行的动力!
彼得堡的肥天鹅
二战日本倒不是不想和苏军拼刺刀,事实上日军受武士道精神影响,虽然个头小但拼刺刀能力远强于苏军,也很愿意和苏军肉搏战来减小装备上的差距,只不过在苏联机械化大兵团作战以及猛如虎的波波沙冲锋枪火力下,根本没有近身拼刺刀的机会!
二战日本战场在东亚,陆地上主要面对的是中国这个打不死的小强这样的对手,装备比日军何止差了一个档次,在加上日军贯彻的武士道精神下的、不怕死的万岁冲锋,与中国军队进行的肉搏战经常发生,而且不得不说日军近身肉搏也更厉害,屡屡得手。但是不得不说日本的陆军装备,相比同时期的西方主流如苏联、英国、德国、美国等整整落后一个时代,肉搏战自然是更加落后的战术思想了,虽然苏军和德国也会发生肉搏战,但也是迫不得已,并非像日本那样成为一种主流战术!
日本人崇尚武士道,认为肉搏是士兵勇敢的体现,不拼刺刀的士兵不是合格的士兵。在中国战场上,我军弹药和火器极度缺乏,甚至往往一次战斗一名士兵只能分发到5发子弹,部分军队连一人一支枪都无法满足,所以不得已只能经常采用拼刺刀的肉搏战。
有些人可能会说,既然日军装备这么差,为何在东南亚和美军、英军一样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呢?东南亚地区是一个特殊地形,要么是众多的岛屿作战,要么是丛林作战,机械化兵团根本就不大适合这些地区,再加上日本的空军和海军实力非常强大,作战更加顽强的日本陆军在前期反而更有优势!
但士兵的素质,挽救不了战术思想的落后和装备的落后,这样的劣势慢慢的被显现了出来。
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的战术素养参差不齐,装备上更可谓“乱七八糟”,火力不足,粮食都不足,再加上兵员素质差距,导致中日之间拼刺刀往往都是我方吃亏较大,战争平均伤亡率更是达到了1:4。
但相比于苏联人来说,拼刺刀更本就不是训练科目,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苏联人的乌拉冲锋往往都是坦克部队,伴随着携带波波沙的步兵一起冲锋,即使近距离作战也是冲锋枪的扫射,依靠波波沙强大且充足的火力让德军吃亏不小,苏联对日军作战也是依靠大兵团作战,高效的组织模式让无论中国军队都看呆了,波波沙更是让近战肉搏几乎不可能!
而且早在1938年苏日的张鼓峰战斗中,苏联就吃过日军肉搏的亏。虽然苏联士兵个子更大,更威武,日军基本都是矮子军,但发生的肉搏拼刺刀的记录却是苏联阵亡110人,日本士兵阵亡只有仅仅4人,惊人的肉搏差距!
诺门坎之战后,日军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协议》,一直到1945年苏联进攻东北的“八月风暴”行动,这时候的苏联装备从火炮、坦克,到步兵的冲锋枪应有尽有,日本空军也都损失殆尽无力抵抗,而且在短短6天后日军就宣布投降,虽然投降后仍有部分继续抵抗,但这场百万人的大战役,却没有任何日军与苏联的拼刺刀记录了,这时候的关东军也非诺门罕时战力彪悍的关东军了,像靠近苏联近身搏斗,那得问问苏联步兵手里的波波沙同不同意了!
其实在整个二战日本陆军虽然装备比中国军队强,但是世界同时期发达国家来说还是落后与一个时代,日军陆军装备还处在一战水平略高一点而已。而相反苏联在经过德国的闪电战洗礼后,作战能力也非二战前的水平了,特别是波波沙冲锋枪苏联一口气生产了几百万支,甚至达到了整个连队都装备这样的冲锋枪。
拼刺刀肉搏的前提是能够近身,但是波波沙这样的冲锋枪一旦近身一扫一大片,而日本严重缺乏这样的冲锋枪,一旦近战步枪的作用就会大大缩水,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而在中国战场,以及二战前与苏联的交锋中,全自动武器还没有发明出来,各国步枪都还采用拉大栓的方式,上一次膛打一枪,虽然远距离精度较高,但火力差,近距离争分夺秒的时候更是连瞄准的机会都没有,基本谈不上火力持续性,因此如果两个人面对面交手的话,对方拿刀,你拿步枪,第一发打不中的话,就没有机会再开第二枪了,这也为近身肉搏创造了条件。
但是当苏联进军东北时候,波波沙已经是苏军的基本配置了,71发大弹鼓火力,近距离根本就不存在打不中的问题。即使是一群日本并端着刺刀冲过来,一梭子弹鼓的子弹打出去倒下就是一大片,所以近身拼刺刀就不存在了!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的夺岛战斗中,日本的万岁冲锋遇到了美军的大八粒,火力持续性也比较猛。到了后来美国更是面对日军这种缺心眼的万岁冲锋,直接采用了火焰喷射器,这样冲锋过来再多也没用了!
狼烟火燎
拚刺刀是日军主要战术之一,无论作战对象是谁,国民党军队,共产党军队,英军,美军还是苏军。日军发起冲锋近身就是刺刀刺杀,因为他们缺少自动火器,刺刀搏杀是他们最后的杀招。
抗战前期直至中期,日军的拚刺的确给我军造成极大的伤害,尤其是国军部队往往会被日军刺刀搏杀所冲垮,日军虽个子不高,但比之中国士兵要强壮的多且拚刺技术娴熟,反观我军,由于常吃不饱,大都很瘦弱,又多是放下锄头不久的农民,缺乏训练,当然难以是日军对手,加上武器不统一,许多士兵枪上无刺刀,配一把大刀,因此国军士兵常要四五个人对付一个鬼子,八路也得两三个打一个,到了后期,八路注重三大军事技术训练尤其拚刺技术提高,而日军,精銳减少新兵增多,八路已能与日一对一并逐渐占上风,国军也不那么害怕与日拚刺了。
苏军与日也有多次发生近距离短兵相接,这个我曾听参加过抗联的老兵说过,当然,苏军自动火器充足,一个班十二名士兵配有四到五支波波沙,其它士兵持带有三棱刺刀的步骑枪,苏军也不是都用自动火器解决,也会与日军拚刺,苏军士兵完全不惧拚刺,日军对我军占据体能及技术优势,但面对苏军却成了渣,苏军士兵人高马大力气大也有技术,与日军相对,虽苏式步骑枪较三八大盖短的多,却能轻易格档开日兵刺来的枪刺再顺势一个突刺击杀日兵。所以日军不但火力远逊苏军,连拚刺也难占上风被苏军击垮就再所难免了。
wang_H
说起日本和苏联拼刺刀,很多人会联想到苏联是白种人,白种人人高马大,而亚洲人特别是当时二战期间的日本人,平均身高只有区区1米6,怎么敢和苏联人拼刺刀?实际上,要说日本人前期不敢和苏联人拼刺刀是假的,后期日军确实不敢,但这和高低胖瘦没太大关系。
日本一直崇拜武士道,崇尚拼刺有几百年的历史,日本人几乎每个男人从小都要学练拼刺刀。客观地说,拼刺刀是日军的一个强项。
苏联和日军作战,大致分为三个战役。第一是苏日之间的张鼓峰战役,第二是苏日之间的诺门坎战役,第三是苏日之间的八月风暴满洲之战。在这三个战役中,最出名的苏日拼刺大战是张鼓峰战役。张鼓峰战役发生在当时的中国东北境内。1938年中旬,苏联突然占领张鼓峰高低,日军感到对自己不利,派7200多人进攻苏联,而苏联也调兵遣将派了2万多人。
双方围绕张鼓峰爆发大战,但仅仅半个月就结束了,最终日军战败,放弃了张鼓峰,苏军伤亡2800人,日军伤亡9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苏军和日本在张鼓峰发生了白刃战,苏军在拼刺中伤亡110多人,而日军只伤亡4人,比例28比1,从这以后苏军再也不和日军拼刺刀了。
到了诺门坎战役,日军还想和苏军拼刺刀,可苏联根本不给他们机会。看见挥舞战刀的日军,直接拿机枪扫射,让日军尝到了死神收割的威力。打这以后,日军也不敢和苏联拼刺刀了,但日军并不是怕和苏联拼刺刀,而是刀法再好,也怕机枪。
抗战初期,八路军与日军拼刺时,也吃了不少亏。日军一个人可以对战3个以上八路军,参加平型关战役的老八路回忆,当时八路军也是采取“三打一”“五打一”的方式与日军对战,在局部形成人数优势。日本人这种拼刺优势,到了抗战中后期不复存在,原因是八路军强化了训练,同时日军紧急征召的兵员素质降低,已是秋后的蚂蚱了。
兵说
日军就是想拼刺刀也得人家苏军愿意和它拼呀。苏军在张鼓峰、诺门坎之战时,枪炮多、火力强,快速坦克一大把,人家凭啥放着这些家伙什儿不用,傻丢丢去和日军玩什么低层次的拼刺刀。
联合防务
这个问题有点太想当然了吧,不必要研究什么日军刺刀术是否远超苏联的问题,压根没弄明白,战斗是双方的,不是单方面行动。
如果日本想拼刺刀就可以拼刺刀,那么不是一个空想了,日本当然会拼刺力,问题是苏军不给日军这个机会啊,所谓拼刺刀决胜,还是一战以前的作战思路,到了一战时期,步兵地位已经下降,拼刺刀变成了次要地位,也就是在亚洲,装备水平差,还能占点便宜点,对日本来说,一直存在火力不足的问题,这造成了日本过度的重视步兵作战,对拼刺刀的过程重视,到了二战时期,拼刺刀已经成为次要的次要地位,各国都已经在强调以火力来代替它,苏军就是这一理念的代表,苏军很早就发展连发速射武器,对拼刺刀并不重视,在战术上是不给日本这个机会。
从日苏几次交锋来说,苏军都是依火力来取胜,压根就没想过靠拼刺刀决定什么,日本为弥补自身火力不足,才不得不对拼刺刀重视再重视。
麦田军事观察
战术思想的全面差异、战略资源的供应程序,直接导致了双方战场攻击手段的区别,拼刺刀、肉搏战就是最经典的范例。
日军单兵主力装备是三八式步枪,自动武器除了轻重机枪之外,类似于欧美常用的冲锋枪完全就是一个空白。除了着重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之外,最大的问题是日本战略资源基本依靠进口,单发总比连发省钱。
如题,拼刺刀是日军必备训练科目,三八式步枪配合刺刀总长约1.66米,大家自行脑补长度,完全不用怀疑日军的拼刺技术。日军长期在亚洲作战,对手装备都弱于自己,因此并没有迫切的自动武器研制发展计划。
下图就是日军常用的刺刀冲锋,少有敌手。
当年我国抗战军民经常依靠多打一的方式才能勉强对阵。
来个分割线,回到日本和苏联的拼刺对敌重点上,有句话叫“一寸长一寸强”,看看欧美各国同期的单兵装备水平,立刻就会发现日军的刺刀很难有机会发挥了。
二战时期德军士兵装备,注意MP40冲锋枪、军锹(部分替代近身肉搏)。
二战时期苏军单兵装备,冲锋枪完全成为标配,火力充足,在近战中完全无视对方的刺刀,靠近就是一梭子。
所以,当日军和美苏两国对阵之后,立刻就发现原来的作战方式已经不再有效。不像亚洲各国缺衣少弹,完全以生命为代价进行肉搏作战。在新的战场迎接他们的就是钢铁弹雨,空有一身好拼刺技术,人家不给机会施展。
所以,万岁冲锋往往变成自杀冲锋,想跟人家拼刺刀,但是对方不给机会,只能干当靶子。
河东三叔
不是日军不想和苏军拼,而是苏军根本不和他们玩这种冷兵器时代的落后战术。
二战中,日本陆军与西方列强相比,在诸多领域都存在明显的滞后。由于缺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练,日军无法切身体会到新技术对战争带来的巨大变革。正如30年代日本陆军初任参谋总长的金谷范三大将所说:
“帝国因于欧洲大战,未尝实际参加,是故对此新式军器之设备,颇感有落伍之惭。”另一方面,日本长期与弱敌交战,难免会出现天下无敌的自我感觉。此外,日本是海岛国家,更侧重与发展海军,陆军军费长期落后于海军。
国力有限,资源有限,日军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只能过分强调士兵体力和精神在战争中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日军提出了“数量要用训练来抵挡,钢铁要用肉弹来碰撞”的口号。
拼刺刀充其量不过是18世纪,西方列强征服殖民地时才用的战术。日军凭借较好的装备性能和单兵素质,足以侵略东亚国家中轻松取胜。
然而在一战过后,电气和冶金技术飞速发展,火力完全取代了人力成为战场的主要杀伤手段,苏联更倾向于用波波沙冲锋扫射来快速解决战斗,而不是与日军肉搏。
史料不辑
为什么日本军不敢同苏联军拼刺刀的原因,即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出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远超过刺刀,让日军拼刺刀吃尽苦头,鬼子和苏联红军拼刺刀简直就是找死。
其实,在亚洲战场上,日军与苏军,美军的作战也发过白刃战,但是我只是昙花一现,日军当时的流行战法是,在推进到对方阵地附近时,便下令使用军刀或者步枪装上刺刀,而苏军拼刺刀技术十分过硬,苏军短枪对刺刀的战法一出,日本人再也不敢随便找苏军拼刺刀送死了。
Lan出入平安
日军在拼刺刀方面确实比较厉害,所以苏联根本就不给日军拼刺刀的机会!苏联是工业强国,武器换代很快。在诺门罕战役的初期,苏军就有大量人员伤亡在跟日军拼刺刀中。后来朱可夫将军在担任苏军统帅时候便转换了作战方式,苏军有装备短突击枪,这种枪跟手枪共用一款子弹,非常适合近战。所以当苏军发现日军在拼刺刀上面有有优势的时候就不跟日军拼了,朱可夫给苏联兵后勤部下达命令,立刻每人发一把突击步枪,一照面的时候,苏军战士都是一梭子子弹打过去,日军就全挂了。
因为刀剑无眼,日军同样怕死。之所以要拼刺刀只是因为武器设计不合理,有缺陷,当时的日军装备三八大盖穿透力太强,有日军变态做过测试,三八大盖可以同时射穿5个并排站立的人的身体,并停留在第五个人体内,这使得日军在近战的时候根本不敢开枪,防止误伤己军。
其次,三八枪是拉栓式步枪,这种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射速慢,拉一下打一枪,在近战中很吃亏,往往是一枪没打中就等着吃子弹了,这时候就得赶紧冲上去拼刺刀,为的是防止敌方射击。所以,正是这两个缺点使得日军不得不去拼刺刀上下功夫,并不代表日军就爱拼刀。日军有百分之80以上的战斗都是以枪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