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隆雪說」清代機制銀幣

我國銀元最早是受西方的影響,開始逐漸使用流行。早期貴重金屬一般使用銀錠或金錠,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銀元寶或金元寶,還有銅製幣,銀票等貨幣類型。

清代銀兩的形式沿襲明代,主要是馬蹄形,即銀元寶。清代總稱為元寶銀,大體上可分為4種形式:

1)元寶形式。又稱寶銀、馬蹄銀,約重50兩,多用於大額支付。其形式像船,兩端稍捲起,向上高翹。各地流通形式不完全相同,有長愈、方愈等。

2)中錠形式。多作秤錘狀,也有馬蹄形,稱“小元寶”。重約10兩,也有5兩、3兩的。

3)錁子形式。或稱小錁、小錠,像一個饅頭,也有其他形式,重1~5兩不等。

4)碎銀、滴珠形式。這是散碎的銀子,有福珠、寶珠等名稱,重1兩以下,作輔助銀錠之用。



我國最早的銀幣出現在乾隆年間(1792年),以xi藏原有銀幣“章卡”改鑄“乾隆寶藏”,限於xi藏一帶使用。大約十九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銀元才開始在中原地區陸續使用,一直到光緒年間,我國才開始自行鑄造機制銀幣。

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請示朝廷開始自鑄銀元,得到同意。到了光緒十五年(1889年),張之洞在廣東銀元局試鑄銀元,次年流通於市。這是清政府自鑄新式銀元的開始。

此枚銀元正面有“光緒元寶”字樣,中間有同樣的滿文小字,上端有“廣東省造”,下有“庫平七錢二分”,背面有蟠龍紋和英文,俗稱龍洋。共分一元、半元、二角、一角、五分5等。一元的重七錢二分,即所謂七二番板。清政府下令此錢作為法幣,完糧和納稅都能通用。



這裡有個小知識和大家分享一下,清代銀幣很多品種都如上圖一樣刻有七錢二分、三錢六分等字樣,這其實是當時的計重單位。我們現在的計重單位基本採用國際通用的千克、克等來計量重量,在清代當時是用斤和兩來計重,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等於十錢,一錢按照現在克重換算等於3.73克,七錢二分從重量上講不到一兩,換算過來相當於26.8克左右,所以當時的銀元從重量上講基本都是這樣的,由於多年的使用磨損可能會輕一點,如果過重的話就要小心了。

光緒年間發行的比較有名的一枚銀元就是當時造幣總廠所鑄的一枚銀元。1906年,北洋銀元局(又稱天津機器局鑄錢局)併入戶部。1908年戶部更名為度支部,戶部造幣總廠隨之更名為度支部造幣總廠。天津造幣總廠鑄造於1908年正式鑄行了光緒年造造幣總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該銀幣鑄造精良、幣重和成色標準,投放市面流通後深受歡迎。造幣總廠銀幣,在清代銀元中知名度較高,主要因為龍的藝術造型優美,氣勢磅礴,騰雲駕霧,工藝精湛,可以說是清代銀幣鑄造中的一個高峰。雖然所鑄造的銀元枚數遺留下來不多,但版別設計卻非常豐富,是其他銀幣鑄造所不能攀比的。



還有一種光緒年間發行的北洋廠鑄造銀幣,早在1899年,清政府想收回北洋造幣廠的鑄幣權,後經榮祿等大臣保奏,方使北洋鑄幣廠保留了下來。幾經周折,北洋鑄幣廠所鑄造的光緒元寶為數不多,流通於世的相對其他元寶的數量也較少,隨著時光的流逝,北洋造的光緒元寶也大量的遺失。


在光緒時期還發行了一種比較特殊的銀幣,就是四川盧比銀幣,盧比銀幣雖為四川造,但主要流通於我國xi藏地區,這是由於當時清政府針對英帝國主義者對我國xi藏進行經濟侵略這一特殊情況批准鑄造的,僅行用於康藏地區。因為四川盧比雖系專為川邊藏區流通所鑄,然未鑄藏文。背面鑄“四川省造”四字,也有特殊含義第一,當時“川邊”仍由四川代管,未正式升格為省,而鑄幣的發行有一定製度規定,只有行省才能鑄幣;第二,指明為四川省所轄藏區通行之貨幣,與xi藏幣相區別;第三,與趙爾豐穩定川邊,鞏固xi藏,外拒英國人,內固達lai的總策略相呼應。



到了宣統年間,也就是清政府統治的最後時期,也發行過銀幣。宣統二年(1910年)制定《國幣則例》24條,規定以元為單位,重七錢二分,實際上還是之前的重量,只不過更與國際化接軌了,這也是當時少有可喜之處。第二年,在南京、武漢開始鑄造,稱“大清銀幣”,停止各省自由鑄造。到此,經過多年醞釀,經過銀元重量單位之爭,中國自鑄的統一的新式銀元終於產生。它大大減少了外國銀元在中國的流通額,改變了舊的複雜的銀兩制度,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次改革和進步。此枚銀幣直徑40毫米,厚2.1毫米,重26.7克,直齒邊。該幣正面上下緣為滿、漢文“宣統三年”字樣,珠圈內漢字“大清銀幣”四字,兩邊分列長枝菊花紋飾。背面中間為漢字“壹圓”二字,下緣是英文“壹圓”,蟠龍沿邊緣自左向右騰雲而起,龍頭居上,大尾須向上,龍珠在“圓”字下方,龍眼凹突,鼻樑俏上。設計非常精美。



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後,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終於結束,在接下來的民國時期出現了大量銀幣,後期會為大家一一介紹。

官方網站:www.xiaohuowenwan.com

蒼隆雪微信號:xiaohuowenwanpaim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