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磡头:全国唯一的前坊后祠建筑,千米水街孕育出来的古朴文明


到皖南旅游,遍布的古村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绩溪县家朋乡的磡头古村落,相比声名遐迩圈起来收费的西递,宏村,没有充分开发的免费游览的磡头村显得默默无闻,然而就是这种默默无闻使得磡头古村落更显得原始与自然。


磡头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家朋乡,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该村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环水抱,村民沿溪谷两岸依山筑舍,就势造房,石阶奇多,甚至有的房屋从门口到床上也须拾级而上,所以村名俗称"磡头"。2018年,磡头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今年1月,磡头村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由于地处皖南北部山区深处,交通不太便利,知名度也不高,磡头村并不被太多的旅行团所关注,但却备受自驾游和摄影爱好者的钟爱。在村子周边有连绵的群山和层层叠叠的梯田,春来秋往,这里的油菜花海和金色稻田吸引来大批的自驾游和摄影爱好者。我们三月中旬来到这里的时候,油菜花刚刚开始吐蕊,漫山遍野的金黄还要过些时日。

来磡头的初衷是看这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的,没曾想来到早了。失望之余却发现在这个偏僻大山环抱里的山村竟然隐藏着一条原始古朴的千米水街,由此进一步延伸,一个典型的皖南古村聚落风情画卷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水街”,顾名思义是因水形成的街。在皖南徽派建筑传统聚落布局里是标配的元素。最初的聚落往往是依山傍水而居,大多的传统古村落都是这样形成的。磡头古村更是如此。村落群山环抱,溪流贯穿,发源于荆坎岭的云川溪蜿蜒曲折,由南向北呈“S”形穿村而过,造就了这条长约千米的“水街”。街道随溪流落差铺设石阶,并建有六座石拱桥和4座便桥连接两岸融为一体。两岸有28处取水石磡方便了居民的用水。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涧洲许氏始祖许泰来来到这块“云山拱秀,山水潆洄”的风水宝地,在云川溪畔傍山筑舍,依势建屋,成为许姓聚族而居的村落。村落所建年代要比百十公里之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还要早。经过700多年的繁衍发展,形成一个长约千米,宽约500米,以水街为中轴的巨大的传统古村聚落。

在水街的中部位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牌坊——节妇石坊,雕梁画栋,建筑精美。这是嘉靖十六(1537)年,族人许金为祖母章氏守节抚孤奏旌其门,世宗朱厚囱恩准建四柱三门五楼“节妇”石牌坊立于许宗祠前。这也成就了许氏宗祠前坊后祠的独特风格,而且是在全国众多祠堂中唯一的独特格局。
节妇石坊后面的“许氏宗祠”共分上、中、下堂。占地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气势恢宏,布局紧密。牌坊石刻与祠堂的木构雕梁画檐相映成趣。许氏宗祠历经400多年,见证了水街的沧桑变化。这里自民国初兴办洋学堂至上世纪50年代,还一直作为磡头村的办学场所。
临溪跨街而建的“听泉楼”,始建于嘉靖三十五年,“听泉楼”又名“水阁楼”,至今已有450年的历史。清咸丰已末年,“听泉楼重修,”当时的县令王峻所撰写的《听泉楼重修志》扁额,至今仍悬挂在听泉楼临溪的正上方,上面的字体也清晰可见。“听泉楼”的楼角挂着四串铜质风铃,随着不同的风向,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磡头地处安徽与浙江交界,自古有徽浙古道,与外界相连,至今依然是许多自驾游的便捷路线。这种地理优势也使得磡头水街成为徽商古道的一个节点,古时的水街店铺林立,肉店、布店、杂货店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不仅满足本地村民的商业需求,附近甚至临省的商贩也常来贸易。”
水街半月塘——这样布局在徽州古村经常见到,类似宏村的“小月昭”。
水街上平时很寂静,居住的人不多,大都分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年轻人有的搬到了新村区的现代化楼房里,有的则是长年在外打工。只有到了逢年过节,年轻人返乡或走亲访友,水街上才会热闹起来。
村中民宅多为内开"四水归明堂"(俗称天井)式的两层楼房,三间两过厢,结构合理实用。斗拱飞檐,窗棂隔扇均雕花,雕刻手法细腻,图案丰富多彩。厅堂摆设条桌、八仙桌,悬挂匾额、对联,鲜明地体现了古徽州的理学传统。
水街与老人,构成原生态的古朴生活画面,向人们描述着悠悠的岁月与乡愁。
水街向外延伸有24条古巷弄,古巷弄纵横交错,青石铺路,羊肠百折,曲径通幽。走进古巷,仿佛走进悠久的历史文明。
漫步磡头,古街古桥古牌坊、古巷古祠古民居...真可谓一步一景,令人流连陶醉。由于没有大规模商业开发,水街已及石磡老村区的原汁原味基本得以保留,游客也不多。但愿在以后的旅游发展过程中,这种难得的原汁原味能够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