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球对于太极拳的重要作用:可以团敛内气,提高练功的效率

太极拳的行功离不开弧形运动和球形的体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我们所说的抱球,以及画大圈和小圈。但是由于太极拳的广泛流传,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真正的东西丢失了。比如说抱球一法,现在社会上练太极拳的有几人知道抱球的真实含义?

观现在社会上练太极的,多是两手上下斜向相对,似乎斜抱着一个球的姿势,泛泛而过,并没有认真的去练。郑曼青先生的弟子张肇平先生在《论太极拳.圆》中则将其称为“抱手”,说过去“抱手”是“杨家的不传之秘”,由此可见抱球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当然不知这“抱手”一说是否杨式太极的原话,如果是则大误矣。盖因太极拳是从混元一气的混元球中开化出来的内容,谱云:“元阴元阳育此体,太乙显化产真形”。张肇平先生言其为抱手,则丢失了抱球之真义。抱球者,双手之间以抱球而呈其形,掌指间有真实的气球感存在,是“外有其象”;而随着抱球的动作,则是体内真元之气会产生聚拢而形成真实的球状感受,是“内有其质”也!当然这种真实的修为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的,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抱球的专修,就很难产生这种丹田的实质气感。

太极拳以无极势为起势,此时心神无思无念,身中唯有一团元气,是为无极也。随着行拳的动作升降开合,则体内元气化分为阴阳二气,是无极生太极的过程。功谱中言此为:“神意相合参动静,无极生在太极前。阴阳未判真种出,意催身姿动静闲”。

经过太极拳起手势,体内的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这时就练习其他式子了。为了便于让大家理解抱球的功用,这里仅以“野马分鬃”为例来讲解一二:进入到“野马分鬃”的修炼后,是由虎坐抱球来团敛元气,使阴阳二气混元合一,是为“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唤抱球生”。通过两掌心相对抱球而使体内的元气聚拢呈形,从而使真元内敛以增其力。如果没有这种抱球之姿,直接分化双手而行托切之势,则功效大失。

(注:如果是内力启动之后,习此抱球之姿时,多会有一段时间的停顿,以使元气团敛,这不是人为后天的意念所致,而是功夫到了自然而为。如像社会上那般不做片刻停留,直接划水而过是因为习练者尚未能启动内气的缘故)。

抱球之后则是游龙分封之势,是双手分别托切而行功,再化为掤按之姿也。然后再次虎坐抱球,如此左右互换,而形成“野马分鬃”之专修。双手分化之时,是使体内气血顺达四肢百骸之未端,抱球之功则使气血由肢节未梢返回到躯体之中,如此则形成了一开一合,是为太极之真功也!

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只有分鬃而无抱球,则“野马分鬃”就变成了只有开没有合,只有散没有聚,这还是太极吗?太极拳要敛神聚气,没有聚气的作为,则只能松软筋骨,达不到内炼的作用,自然不能称之为内家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练太极拳的人多没有循经感受的原因,你连基本的抱球都不会,能练出内功来么?

综上所述,抱球之功对于太极拳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他在行功中能起到团敛内气,增气壮力的效果,习太极拳者不可不知也!

另太极拳中不同的式子对于抱球有不同的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放在小腹中间的,此中法要当另文叙之。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