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渔阳里”

100多年前,渔阳里建成;100多年后的今天,“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开始试运行,五一小长假期间均面对公众开放。毗邻繁华淮海中路的渔阳里广场,也有望成为申城的“网红打卡地”。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从渔阳里,走出了共青团

上海,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祥地。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海掀起的“三罢”斗争,促进了全国各地群众性政治斗争的发展。上海也成为了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之一,而“渔阳里”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发起者包括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沈玄庐、袁振英、金家凤等8人,俞秀松担任书记。“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聚焦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2年团的一大召开期间,渔阳里和渔阳里培育的进步青年在中国革命与青年团建立初期发挥的历史性作用。

全新亮相的纪念馆一共分为六个展区。一楼为序厅和共青团知识互动体验区两个展区。二楼展厅则以时间为序,以历史事件为脉络,共分为“传播马列 思想启蒙”、“青年先锋 上海建团”、“培育栋梁 干部学校”和“指导全国 星火燎原”四个展区。

建筑内部设计侧重复原“渔阳里”老建筑符号,展陈内容的原则强调不忘初心还原历史。随着对五四运动和建党建团的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史料被挖掘和展陈。

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胡晓云曾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改造的总设计师,此次他又担任了渔阳里改造的总设计师。他介绍,此次馆内设计侧重复原渔阳里的建筑符号,将这座石库门建筑的尖顶、屋内立柱都进行了还原。

在二楼展厅里,屋顶是用现代材料制成的瓦片,只要细心留意,还能发现五六个组合在一起悬挂在展厅上方的吊灯。二楼展厅还原了石库门建筑的尖顶,让内部空间更加宽敞。靠窗的走廊新增了一长排木质材料的百叶窗,样式与石库门的老式窗框无异,百叶窗可调节,天气明媚时,阳光可透过百叶窗洒进纪念馆的走廊上,在参观的同时也能感受一番老建筑的韵味。

胡晓云介绍,纪念馆在改陈改建过程中,使用了各类新颖多媒体方式,更好地生动再现渔阳里的红色历史。在纪念馆两楼,在国内展馆中首次采用了三屏互动方式,更加生动地多媒体呈现当年渔阳里的故事。青年团的八位发起人围绕着渔阳里旧址,展现当年在渔阳里学习工作时的场景。

胡晓云透露,如介绍陈望道时,黑镜玻璃上会亮起陈望道的形象,画外音结合视频则讲述他的生平及在渔阳里的活动情况。“屏幕有裸眼3D的艺术效果,是一个高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多媒体艺术主题秀,也能加深青年人对这八位发起人的印象。”

渔阳里广场的“历史之门”

毗邻繁华淮海中路的渔阳里广场上,一面总长58米、高3.4米的浮雕墙将历史与现代“连接”了起来,特别是浮雕墙中间石库门上刻着的“渔阳里”三个字,更是让人感受到这里的不凡。

“我们的设计团队将‘渔阳里广场’围墙中的一扇小门改造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门的样式参考了渔阳里弄堂中原有的石库门造型,并在门头上刻有‘渔阳里’三个字,寓意连接历史与现代的大门。推开这扇‘历史之门’,映入眼帘的富有年代和历史感的上海传统弄堂,穿过弄堂可直接进入‘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继续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金江波教授说。

据金江波介绍,2018年8月25日,为迎接五四运动百年,作为“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革命遗址修缮保护项目之一,“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整体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其东侧的“渔阳里广场”作为整体改造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展示渔阳里历史文化的“窗口”,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团队的十多名青年师生设计与实施。

“一接到这个光荣任务,青年设计师们便走进了渔阳里,搜集各类历史文献与资料。在和党史研究室以及团市委领导的多次沟通后,‘渔阳里广场’首先明确了青运史大事记——‘青春赞歌’浮雕墙与团史大事记——‘青春足迹’步道两大部分。”金江波说,“继而以时间为轴,筛选出了‘五四运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第二条战线、青年志愿垦荒活动、学习雷锋活动、新长征突击手(队)活动、希望工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十组青运史重大事迹,以及自1919年至2018年间的16件共青团大事记。”

据介绍,在设计稿阶段,每一个画面的细节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为了使8位共青团发起人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学习好榜样”雷锋、渴望上学的“大眼睛”女孩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设计师们除了搜集每个人不同时期的照片、影像等资料作为参考,还特地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举办地广州东园采景,考察建筑细节,以期真实地表现故事画面,凸显历史的传承。

“整个浮雕墙的设计方案修改了十几稿,最终在专家领导们的确认下完成了终稿设计。”金江波表示,从草稿、手绘、效果图、施工图,到小样、泥稿、翻模、雕刻……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设计师们的诸多心血,“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对建筑老墙的保护,运用特殊的基础钢架结构另起炉灶,在浮雕墙与老墙间留有一定间隙,使新旧墙面和谐并立。历经八个月的设计与施工,渔阳里广场于今年4月底落成。”

今天,当你走到渔阳里广场,“青春赞歌”浮雕墙格外引人注目,其运用浪漫主义与意向美学互融的雕塑手法,和深浅浮雕相结合的视觉效果,呈现了一幅展现青年事迹的历史画卷。浮雕墙的材质以花岗岩为主,嵌以金属材质的火炬、Logo等。入口处的红色火炬象征着“熊熊燃烧”的革命之火,在历史的传承中,经岁月磨砺而历久弥新。每一个画面上均刻有简短的文字介绍,以便观众欣赏画面的同时再次追忆起青春奋斗的故事。浮雕墙前面的地面上,是一条用铁板材质打造的3米宽“青春足迹”步道。散落在地面上的红色五星,犹如火炬上飘落的“星星之火”,伴随着共青团的青春岁月,燃遍整个中国大地。

渔阳里有着特别的历史记忆和特殊的城市文化价值。渔阳里广场着重展现为革命事业献身和奋斗的标志性人物和重要事迹,运用公共艺术的手段,让建筑与时光优雅共鸣,让城市文脉得到传承,让青春事迹精彩飞扬。

期待新老渔阳整体开放

渔阳里曾经是条南北贯通的弄堂,一头连着淮海中路(原霞飞路),一头连着南昌路(原环龙路),靠近淮海中路的一段街坊被称为新渔阳里,靠近南昌路的一段街坊被称为老渔阳里。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淮海路上的新渔阳里,对南昌路的老渔阳里有些陌生。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据党史专家考证,老渔阳里2号原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寓所,人称“柏公馆”,陈独秀曾担任过他的秘书长。1920年2月,“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告别了李大钊,从北京来沪居住于此。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经李大钊介绍,也在这里找到了陈独秀,开始商量如何建立中国共产党。

1920年的夏天,陈独秀、李汉俊等马克思主义者在老渔阳里2号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这也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这里还诞生了第一份党刊《共产党》,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在此完成了校对工作,就连要求各地建立党组织的信件也是从这里发出的。

可以遥想当年上海霞飞路附近,每天傍晚能看到一位中等身材、身着条子西服的中年男子,手里夹着一叠讲义,穿过老渔阳里走到百步之遥的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上课。他就是陈独秀,听着他浓浓地方口音演讲的有萧劲光、刘少奇、任弼时等。这条通道也被称为“共产主义小道”,许多热血青年也曾常在此出入。可惜的是,现在这两条弄堂已被封闭,不再相通。

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厉震林提交了一份《关于重视上海渔阳里“建党风云”的建议》提案,指出目前新老渔阳里原先连通一体的老弄堂已被人为地隔断了二十多年,致使原先的红色历史风貌被人为地阻断,彼此无法走通,而且目前的规划也是新老渔阳里分开实施,这就损坏了革命旧址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新老渔阳里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开放。厉震林委员建议,对于新老渔阳里,唯有统一规划整体推出,才能真正体现其厚重的红色历史和文化内涵。

新民眼工作室 方翔

图片 |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