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古典詩詞需要音樂化的方式

早秋之時,聆聽品味“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樣的詞可謂十分應景。這句詞原出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近日由搖滾樂手高旗改編成一首現代流行歌曲上線發行。這首歌曲收錄在高旗製作的專輯《宋詞輯壹》中,專輯發行後反響強烈,放在音樂平臺的試聽歌曲也受到樂迷的好評。


搖滾音樂人早期大多以模仿西方為主,如今很多轉向東方資源。早期竇唯是最主要的代表,他的音樂在迴歸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如《雨籲》《山河水》《簫樂冬爐》《間聽監》等,新專輯《山水清音圖》將音樂的傳統化進一步深入,搖滾老炮高旗也開始“步其後塵”。

由高旗作曲、編曲、製作的音樂專輯《宋詞輯壹》,五首歌的歌詞全部來自宋詞,分別是《蘇幕遮·碧雲天》《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夜歸臨皋》和《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音樂與文學的關係一直都沒有斷過,直到今天大部分的流行音樂,仍需要從文學那裡汲取的營養。這幾首詞是從海量的宋詞中精挑細選的,本身就極具經典性。首支歌曲《蘇幕遮·碧雲天》由歌手李健和幻聲合唱團完成。


《蘇幕遮》是范仲淹的代表作,其詞雲: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對中國人而言,這樣的詞不需要任何闡釋都能感受其意境之美,這是一種具有詩性自指的語言搭配,可意會不可言傳。王實甫《西廂記》中的著名唱段《長亭送別》所唱“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即由此詞點染而成。之後該詞以各種形式在中國傳播。高旗創作的歌曲對歌詞幾乎一字不易,完成了傳統資源的現代轉化,衝破時間的藩籬,奏響了跨時代的天籟之音。李健的演唱也為之增色幾成。歌曲的成功來自音樂人的精心製作與演唱歌手的演唱功底,更與宋詞本身的魅力分不開。


現如今要提文化自信,仍需要從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尋找資源。對傳統的迴歸並不是要比較孰優孰劣,而是要承認藝術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同樣不同的水土對文化的需求也不一樣。電影《閃光少女》的上映引發了中西樂器的比較,不同的人持不同觀點展開了熱烈討論。其實並不需要分清優劣,因為這是無法比較的,而是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土壤。

《蘇幕遮·碧雲天》的流行是古典詩詞在當代重獲新生的一個縮影。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富礦,當代藝術從中汲取營養在當代結出了許多豐碩的果實。流行音樂也是如此。大量的流行音樂人開始進行回溯性編碼,傳統音樂、古典詩詞等成了當代流行音樂的重要借鑑對象。《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等古典詩詞資源都有改編。黎錦暉的《我儂詞》、鄧麗君的《你儂我儂》源自元代管道昇的《我儂詞》;《蒹葭》(孫奇)、《伊人》(葉蓓)化詩經《蒹葭》而來;瓊瑤創作、鄧麗君代表歌曲《在水一方》也取自《詩經·蒹葭》。還有《濤聲依舊》背後的《楓橋夜泊》,《白雲深處》背後的《山行》,《巴山夜雨》背後的《夜雨寄北》,《為愛成泥》背後的《己亥雜詩·其五》和《卜算子·詠梅》,《月圓花好》(周璇)背後的《行香子》等,羅列不盡。

除了直接用古詩詞譜曲,原創類的古風歌曲的創作也越來越流行,古風歌曲的常見元素是古色古香、刀光劍影、濃墨重彩,大多都超出了音樂本身。百度開闢古風專版,大量百度簽約音樂人從事此種曲風創作,優酷也有大量的古風歌曲打榜。古風歌曲成為近幾年樂壇的一道別樣風景,《思美人》《思美人兮》《鬥仙》《不良人》《月華沉默》《鸞鳳鳴之秦淮八豔》等都是此類音樂的代表。河圖、劉珂矣等歌手也逐漸被人熟知。這些歌曲的最大特點就是模仿古典詩詞,營造一種古典氣息。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一直延續著詩性傳統。《中國詩詞大會》讓更多的人見識到了傳統詩詞的魅力,音樂這一大眾媒介的介入讓古詩詞越發具有了現代魅力,讓更多的人以更多的方式來接觸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古典詩詞提升了當代流行音樂的品味,流行音樂這一媒介形式對古典詩詞同樣具有反向作用。普及古典詩詞需要音樂化的方式,流行音樂已經進行了不少實踐,而且必將成為最主要的方式,畢竟流行音樂的受眾基數最為龐大。

當下很大部分的流行音樂都有中國獨特的品格,如歌詞意境、意象選擇、傳統樂器的使用、唱片封面以及感情基調等。具體而言,中國流行音樂的主流還是平和的抒情歌曲,國外流行音樂中激進的搖滾、叛逆的朋克、死亡重金屬、嘻哈說唱等在中國始終是支流,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不無關係。中國流行音樂更多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資源,創造出許多時代新作。一直以來,流行音樂傾向商業屬性一邊,但是所有的環節依然無法迴避藝術性和文化屬性,尤其在其生產編碼階段必須遵循相應的文化法則,如傳統文化的攝入,民族音樂的繼承,傳播階段的人文傳播因子,消費階段的文化闡釋等。恪守傳統與開拓創新並存,本土的音樂資源與西方資源兼收幷蓄,而尤以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為主,呈現出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最大特點。對傳統文化的迴歸實際上也是一種審美的的變遷與轉型,當代藝術普遍呈現出產業化的趨勢,加上藝術與社會問題的密切關聯,使得當代藝術喪失了對審美準則的關注,傳統的迴歸也是審美的迴歸,是對藝術本真性的迴歸。根深方能葉茂,源遠才能流長,藝術只有時刻在傳統的滋養中,才能永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