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演义着一幕幕明代历史的活化石。


作者:陈志强 喜欢我就请关注我! 在这里希望喜欢我作品的各位朋友能给我点赞并且点关注我!感谢各位亲们了!


今天与各位亲们分享14张照片告诉你!安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在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从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都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演义着一幕幕明代历史的活化石。
而安顺屯堡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西秀区七眼桥镇以云山、本寨、雷屯为主的云峰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该景区位于安顺市东面21公里处,景区面积22.5平方公里。
2002年在七眼桥镇出土的明代率军南征将军傅友德、沐英将军捐资建庙的石碑证实了专家学者的论断。二零零二年七眼桥镇以"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屯堡'"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贵州安顺的龙宫风景名胜区,拥有世界纪录认证世界最大的植物汉字景观——“龙”字田等瑰丽奇特的景观。
贵州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
石头建筑的屯堡居民,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 “ 点、线、面 ” 结合的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遂枪眼。

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独立发展、不断丰富的历程,也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遗存,既有地域文化特点,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一方面,他们执着地保留着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一方面,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他们又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
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
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人的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屯堡人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她们的装束服装通常是宽衣大袖,大衣袍长及膝下。领口、袖口、前襟边缘皆镶有流绣花纹,腰间以两端垂于膝弯部的织锦丝带系扎。长发挽成圆髻网罩挽于脑后,圆髻上插有玉簪、银链等首饰。
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叶氏家谱》载: “ 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
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这一屯,屯出了悠悠600年的 “ 明代历史活化石 ” 。
妇女婚否的区别在于:未婚少女梳长独辫;已婚者则除了挽髻外,尚须剃额修眉。妇女装束中往往还配有耳坠、手镯、戒指、手笼、长圆裙以及用绣、补、镂、镶、滚等方法制作的高帮单勾凤头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