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減少
秋季是由溫暖溼潤的夏季風轉換為寒冷乾燥的冬季風的過渡時期,冬季風逐漸增強,夏季風逐漸退出大陸,降雨也隨之減少。
據統計,除了我國西部地區秋季多雨形成僅次於夏季的一個次極大值的特殊天氣現象外,其他地方秋季降水居於夏季、春季之後,不到全年的20%,只比冬季略多。而且降水由劇烈轉趨平緩,像前面《處暑後風雨》中下得那麼劇烈的秋雨,並不常見,也不是人們印象中的秋雨。以我個人的體驗,常見的秋雨大概分兩種類型。
一類是“秋雨,秋雨,無晝無夜,滴滴霏霏”(閻選《河傳·秋雨》),細密連綿,晝夜不絕,甚至連綿數日。這樣的秋雨,清冷寂寥,纏綿如訴,在詩人心田泛起陣陣悲秋的漣漪。
聲聲慢 · 尋尋覓覓
[ 宋 ] 李 清 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是詞人在國破家亡、流落他鄉時寫的,訴說了詞人孤愁無助、生意蕭條的處境,寄託了極其深沉的家國之思。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本有孤獨憂愁的意象,更兼纏綿細雨,點點滴滴,像是敲擊著女詞人敏感悲傷的心靈。
“乍暖還寒時候”一直被詞評家看作此詞的難點之一,認為一般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早春天氣才能用的上“乍暖還寒”,進而認為,是日朝陽初出而謂“乍暖”,但曉寒猶重而謂“還寒”。但個人認為這種解釋有待商榷。因為從氣象角度而言,秋季“乍暖還寒”是再正常不過的天氣現象。
秋季多雨,多由冷空氣南下所致。冷空氣到來之前如果當地被加強北上的暖氣團控制,大氣層結穩定,增溫增溼,天氣暖和,甚至多為晴好天氣,是為“乍暖”,冷空氣到達後則冷風冷雨,氣溫下降,是為“還寒”。而且古人有晨起於卯時飲酒的習俗,稱“扶頭卯酒”,故“晚風來急”應為昨晚之風急,斷不至早上喝上“三杯兩盞淡酒”以敵當天晚上之風急。
總而言之,“乍暖”為昨日之暖,“還寒”為今日之寒。另外,“乍暖還寒”“晚來風急”“細雨”,足以說明此次降水是冷空氣所致,而且冷空氣昨晚已經下來了,降水可能從早到晚淅淅瀝瀝下了一整天,似乎還並無停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