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大叔生活窘迫,患癌后坚持免费修车34年,车主“欠”他20万


居住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的居民大多知道赵海生和他的义务修车摊。赵海生每天都坚持在退休前的单位大院门口出摊,为职工家属和附近居民义务修理自行车。无论是面对他人的不理解,还是突发癌症的打击,他都不改初衷,将义务修车坚持了整整34年。尽管自己的生活窘迫,他依旧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图为:赵海生正在免费帮助他人修理自行车。


1984年,当时从事门卫工作的赵海生,看到一名职工因刹车失灵摔倒,便萌生了义务修车的念头。于是他买来一辆新自行车,拆了装,装了拆,在弄清自行车的构造和原理后,便在大院门口摆起摊子,为大院职工家属和附近居民义务修理自行车。每逢节假日和大型义务活动,他还挂起印有“学雷锋修车点”“志愿服务修车点”字样的横幅,走上街头为过往群众免费修车。图为:免费修车30多年来,用坏的打气筒。
2005年,赵海生被检查出患晚期直肠癌。单位的职工心疼他,周边的居民惦记他,知道他修车垫了不少钱,家里也不富裕,大家自发给他捐款。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评委会给赵海生的颁奖词。今天的赵海生身患重病——直肠癌晚期,每个月的化疗和服药花费高达数千元,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由于直肠癌的特殊性,在术后,肛门的功能就被废弃,改之在肚皮上大肠的某处位置为排泄物寻找一个新的体外排出口,用带有两处钩状的宽大松紧带将一个套有透明袋子的圆环固定在排出口上,大便排泄物就会自动被排到袋子里,且不由人为主观控制,每当觉得袋子满了就要重新换一个,因为自动排泄所以还是常常会流出来,弄得衣服里边总是很脏,而且气味很重。赵海生不想影响家人,就住在了修车棚里。
修车棚的桌子上放着赵海生贴在自己肚子上装排泄物用的塑料袋。

赵海生觉得自己常常会带有异味,为了不想影响家人的生活,就独自住在了修车棚。
出院后的赵海生,未听从家人、朋友的劝告,又支起了义务修车摊。赵海生的家庭并不富裕,爱人杨彩萍没有工作,久病在身,2008年做过脑开颅手术。目前,赵海生和老伴的生活主要靠赵海生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生活。儿子在外地打工,每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
1984年,当时从事门卫工作的赵海生,看到一名职工因刹车失灵摔倒,便萌生了义务修车的念头。于是他买来一辆新自行车,拆了装,装了拆,在弄清自行车的构造和原理后,便在大院门口摆起摊子,为大院职工家属和附近居民义务修理自行车。每逢节假日和大型义务活动,他还挂起印有“学雷锋修车点”“志愿服务修车点”字样的横幅,走上街头为过往群众免费修车。图为:免费修车30多年来,用坏的打气筒。

赵海生的家很简陋,地板还是几十年以前的老式地砖,但他很满足。他说正是因为单位的领导关心,几年前,他才从一楼的“陋室”搬到三楼的大房间,“这个房间有三个居室,阳光又好……我只是做了点好事,单位和社会就给予了我这么多,我太幸运了。”赵海生感动地强调。
赵海生的老伴说:“吃的药太贵了,这两年我已经减了不少药量,这样还能多吃些日子,省些钱,他那点退休工资要负担全家人的开销和我俩的药钱。今年开始,医院安排的化疗我一次都还没去,这个更贵,看着身体稍微恢复些,能不去就不去了。”
赵海生的老伴说:“每天就买点便宜的蔬菜吃,尽量节省开销。很长时间都不吃肉了,因为肉贵。不过偶尔有好心人会买一些送给我们。”尽管自己的生活窘迫,他依旧努力坚守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