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峰,讓我教你道歉!

看不下去的壹讀君 | didi

張丹峰又雙叒叕上熱搜了。

感受下這驚人的搜索量, “實紅”認證了。

事還是那一件老事,張丹峰“出軌”畢瀅——2017年網友爆料,當事三方否認澄清,2019年媒體放料,兩人深夜在酒店房間獨處,網友一邊吃瓜一邊錘“出軌當事人”。

最新進展是,時隔大半個月,張丹峰突然“詐屍”,在微博上發了一篇聲明,宣佈畢瀅辭職。原文如下:

在這篇聲明中,他稱經紀人畢瀅“知道給我帶來這麼大的影響,已經引咎辭職了”,關於洪欣刪微博,表示“那是之前我們吵架時她刪掉的,結果被你們拿來開始做文章了”,並質問“難道非要搞得我們家庭支離破碎,這才是你們想看的結果嗎?”“我們根本就不認識你們,你們憑什麼事實來對我評頭論足?”

看得出來,張丹峰本意是要平息風波,但這篇自黑級別的聲明一出,卻招致了更大的輿論反彈。網友幾乎一邊倒地指責他狡辯和推卸責任,而且對另一半毫無歉意。

網友認為他“毫無歉意”

娛樂博主吐槽張丹峰應該道歉

甚至因為張丹峰的“毫無歉意”,連許志安都成了正面案例,在公開道歉這件事上。

同樣是“出軌”,一個熱吻實錘,一個孤男寡女共處一室擦邊球,前者因為道歉姿態反而顯得“勇於承擔責任”(網友原話)。所以道歉這件事情,究竟有什麼魔力?張丹峰需不需要道歉,如果需要,道歉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什麼時候需要道歉?

關於道歉,有一個常見誤解,道歉=承認錯誤=承認我是個爛人=被社會拒斥。

出於這種邏輯,很多人在該道歉的時候不道歉,反而躲起來,以期避開輿論的指摘。然而無論他們躲藏多久,再次露面時,該來的依然會來,批評指責,連本帶利。

早知如此,當初還不如道歉。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裡,“道歉”被界定為“表示歉意,特指認錯”。在美國傳統詞典中,道歉被定義為表達懊悔或者請求原諒。學界相關研究眾多,基本認同“道歉是最有意義的人際互動”,“道歉招致斥責”是一種假想後果,只要方法得當,道歉會成為相對最簡單、最低成本的危機緩和策略。

一般來說,道歉行為主要發生在兩個情景中。第一種是當負性結果發生後,冒犯者期待與被冒犯者重建關係,採取這種矯正性策略;學者Tavuchis認為道歉是維持關係補救關係的一種積極社會互動,是一種修復性社會行為。第二種則從人際角度出發,冒犯者放下顏面或者尊嚴向被冒犯者提供支持性語言行為,在做錯事後通過道歉“服軟”重新被群體和社會接納。

總而言之,道歉表面看上去是一種犧牲,實際上是有利雙方的行為。道歉的社會功能在於彌補關係和重新接納,當你需要實現這兩種功能時,就意味著,你可能需要實行道歉。

對於張丹峰而言,他可能沒有犯錯,可能“認為”自己沒有犯錯,可能錯不至此,無論如何,當他與公眾關係破裂之時,都可以先道歉再說。因為道歉並不是全盤接受所有指控,而是一種迂迴戰術,通過減少報復和負面評價,彌補和修復社會關係,從而重新恢復自己的公眾人物形象,對於他而言,這是非常有利的。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當你備受批評和指責,社會關係四面楚歌的時候,道歉也不失為一個好策略,至少能讓你獲得一個更積極的印象評價,說不定就能扭轉局面。

錯誤的道歉方式,讓人火冒三丈

道歉雖然有用,但道歉姿勢不對,照樣讓你在群嘲中栽一百零八個跟頭,還記得魯迅的那句名言——道歉有用的話,要警察干嘛?

道歉有用,前提是別犯以下錯誤:

“對不起,但是……”

打住!沒人想聽你的辯解,這會毀掉整個道歉行為。

當我們道歉的時候,其實是在承認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因此會本能地害怕對方討厭我們、遠離我們,會在“對不起”後面加上一個“但是”來說明自己犯錯的原因,想證明自己並非有心之失,殊不知在對方聽來,過於急迫和生硬的轉折,像在試圖將責任推到其他原因上,讓整個道歉都顯得不那麼真誠,很可能取得相反的效果。

這種句式在心理學上稱為“模糊訊息”,同一個句子裡面,傳達了正負兩個互相矛盾的內容,會讓聆聽的人會難以瞭解,甚至誤會你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所以是錯誤的道歉姿勢。

只說“對不起”,沒有然後。

如果你只說“對不起”和“不好意思”,沒有告知前因後果(是的道歉有時需要解釋),更沒有提出懲罰或者彌補的辦法,那麼在對方看來,這也是一個不真誠的道歉。

如果你開週會時遲到,進會議室時來一句“對不起kevin,我忘記開會了”,沒頭沒腦,就會讓所有人都覺得,你是一個失職的員工,根本不重視這個會議。當過失發生時,無論在你看來多麼微乎其微,都需要採取一定補救措施才能彌補,展現你的誠意,並且想好事後解決辦法,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歉意。

“我都道歉了,你怎麼還不原諒我。”

道歉是你的選擇,“要不要原諒你”是對方的選擇。

有的人在道歉之後,會給對方施加一種壓力“我都已經道歉了你還不原諒是怎麼樣?”這裡犯了一個邏輯謬誤——不是所有的道歉都可以帶來原諒,以及道歉不是一種情感綁架。

或許你會覺得疑惑,我都已經道歉很久了,為什麼對方還無法原諒呢?Harriet Lerner指出, 原諒並不是一個是或者否的機制,而是有“程度”的。你可以原諒一個人 10%、50%或 90%,而且更多時候,原諒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決定,就是為什麼我們往往需要花費一段時間,才能夠原諒一個人。如果對方這次沒有原諒你,多道歉幾次,再給他一點時間,說不定就可以推動進度條的進展。

道歉的正確姿勢

道歉看上去簡單,其實是踩雷高危地段,如果你真的不會,建議參考下專業學者提供的“道歉模板”。跨文化言語行為實現項目(CCSARP)曾經分析過五個國家的道歉,提煉出道歉的五個組成部分:

(1)語言表達(抱歉、對不起、不好意思)

(2)解釋

(3)承擔責任

(4)補償

(5)承諾

其他學者也提出過不同的道歉模式,都與CCSARP模式大同小異,以承認(錯誤)、承擔(責任)、承諾(補償)三要素為基本組成部分。其中的“承擔責任”是核心,特別要注意話語的藝術性,應該是能夠讓人感受到道歉者是經過自我反思後願意主動承擔這份責任的,不辯解、不爭論的態度為原則的承擔才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在道歉模板中,存在較大分歧在於,道歉是否應該包含解釋。一部分人認為解釋就是掩飾,掩飾就是不願意承擔責任,想找理由開解,而冒犯者不應該有任何藉口;但也有人認為,解釋是在表明不是有意冒犯,可以消除誤解和內疚。

其實我們可以換個思路,在道歉三大基本組成部分之外,解釋可以作為一種道歉輔助手段,它不能獨立表達道歉用意,不能獨立構成道歉行為,也不一定非要出現,但是

可以構成道歉言語行為的輔助部分,用來幫助更完整地表達出道歉用意,取得更好的交際效果

對於道歉和被道歉者雙方而言,解釋原因既可以說明產生不利於對方結果的主、客觀原因,從而消減對方的不滿情緒,同時也能為自己找到開脫責任的理由,補救自己的面子,是一個對聽說雙方都起作用的輔助道歉策略。

對於張丹峰等公眾人物而言,還可以增加一個輔助手段——感謝策略

,字面上是對觀眾、媒體的質疑和指正表達自身的感謝,實則可以通過感謝策略表達自己的謙卑,這種婉轉的表達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而且已經被黃海波、文章等眾多“前輩”所採納。

說到最後,眾多前輩珠玉在前,張丹峰的聲明卻依然糟糕得一塌糊塗,裡面讀出了對網友的不耐煩,對畢瀅辭職的心痛,對婚姻的不屑,就是讀不出來對洪欣和兩個孩子的歉意,真的讓人懷疑,這是一篇用腳寫出來的聲明。

給他最後一個建議,換經紀人之前,先換一個靠譜的公關吧!或者各位公關,摁住張丹峰吧,別讓他喝多以後自己上了!

吳海豔, 喻承甫, 梁勤, et al. 道歉:對冒犯事件的關係補救行為[J]. 心理科學進展, 2015, 23(4):711-720.

袁博, 董悅, 李偉強. 道歉在信任修復中的作用:來自元分析的證據[J]. 心理科學進展,2017(7).

康建剛. 中美道歉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3):114-119.

李軍. 道歉行為的話語模式與語用特點分析[J].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7(1):11-19.

丁一. 大陸影視演員形象危機中的道歉策略[D]. 2016.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