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幹啥用的?長征、天宮、神舟、天舟、嫦娥、玉兔... ...

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這也意味著

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在月背實施軟著陸的國家。

中國的航天事業成就令世界矚目!

我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長征、天宮、神舟、天舟、嫦娥、玉兔這些名詞,但是你都知道這些代表中國航天技術的名詞都是代指哪些航天設備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長征”系列

“長征”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由我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就是把“神舟”載人飛船、“天宮”空間站、“嫦娥”探月探測器、“天舟”貨運飛船、“東方紅”衛星等各種航空航天設備送到太空的一種運輸工具。因為衛星、飛船本身不能去太空,需要長征系列火箭運輸。

長征火箭從1965年開始研製,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其中,2016年11月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中國迄今為止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

二、“天宮”系列

“天宮”是我國的空間實驗室,是空間站的前期,相當於太空基地。我國目前還沒有空間站。空間站是一種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居住和工作的航天器。我國目前只有“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T1火箭運載成功升空。

“天宮二號”,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於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迄今為止,“天宮”系列與“神舟”系列實現了四次對接,分別是2011年11月3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對接,2012年6月18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成功對接,2013年6月13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成功對接,以及2016年10月19日“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

三、“神舟”系列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載人飛船,是航天員天地往返的載人工具。迄今為止,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專門為其研製的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基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飛船結構分為: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附加段,四部分。軌道艙被稱為“多功能廳”,因為幾名航天員除了升空和返回時要進入返回艙以外,其它時間都在軌道艙裡。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和清潔等諸多功能於一體。

四、“天舟”系列

“天舟一號”是中國首個貨運飛船,是天地間運貨的工具,可以對未來空間站中航天員長期駐留和空間科學實驗進行貨物補給的支持。迄今為止,我國進行太空貨運的“天舟”系列,只發射有“天舟一號”。

五、“嫦娥”系列與“玉兔”系列

“嫦娥工程”是2004年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迄今為止,我國“嫦娥”系列均在四川西昌發射升空。2007年10月24日,第一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順利發射。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它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探測器由月球軟著陸器和月面巡視器(又稱“玉兔號”月球車)組成。由此可以看出,“玉兔號”是隨“嫦娥系列”踏上月球,並對月球進行巡視探測的機器設備。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攜帶“玉兔二號”成功發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正常工作,在“鵲橋”中繼星支持下順利完成互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