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22日,西班牙政府成立国际纵队,参与内战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内战,由西班牙共和军和人民阵线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核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西班牙长枪党等右翼团体;人民阵线得到苏联与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及葡萄牙的支持。由于多国势力参与,西班牙内战被视为二战的前奏。图为西班牙内战示意图,及战役地点。粉色部分为共和军最后控制范围。


内战爆发后,弗朗哥领导的国民军得到德意政府大量的财政与军事援助;国际联盟呼吁外部国家保持中立,并试图抵制各势力的武器流入西班牙,但成效极低。德国最大的一次的国民军支援行动是派出兀鹰军团,自1936年11月开始,他派出了额外的500人部队,并提供西班牙国民军92架新型飞机,其中包括在整场内战中性能最佳的Bf 109战斗机。图为希姆莱(前排左二)视察西班牙内战战场.
在内战爆发后,苏联共产国际组织全球50多个国家的志愿者,编为国际纵队.10月22日西班牙政府通过决议正式邀请国际纵队,前往西班牙与共和军共同对抗国民军。成员组成为来自各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反法西斯份子。在受过基本的军事训练后便送往前线作战,西班牙内战期间总计约有32,000人参与国际纵队。在战争期间,国际纵队成员因其高昂斗志成为共和军倚重的主力之一。

国际纵队成员包括一批诗人、艺术家、医生和记者,如阿尔贝•加缪、巴勃罗•聂鲁达、海明威、乔治•奥威尔、毕加索等知名人物,造成广泛国际影响.图为英国著名记者乔治`奥威尔(怀抱小狗者),其身后第二人为美国作家海明威.
首批国际纵队的成员大多来自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及德国,此外还有一批来自法国北部及比利时的波兰矿工。第一批编成的纵队是第11、12及13纵队,第14及15纵队由老手与新手混编而成。规模较小的第86、129与150纵队在1937年底及1938年成立,主要是出于短期的战术目的。国际纵队各营多以著名的人物或事件命名。总计约有32,000人参与国际纵队,其中不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
许多当时在欧洲的中国人,也前往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共同抵抗法西斯势力,图为国内赠送给中国支队的锦旗。
国际纵队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包括马德里保卫战,此役粉碎了佛朗哥将军的速胜幻想。国际纵队在此役中的重要性广为人知,有时甚至被夸大。例如,当时的英国大使Henry Childon 爵士宣称马德里守军中没有西班牙人;事实上,四万名守军中只有三千多人不是西班牙人。图为参与马德里保卫战的国际纵队法国女战士。
为了让叛军的外援撤离,并让英、法等国解除禁运,共和政府于1938年9月21日宣称依国际联盟之决议,解散国际纵队。此时仍有大约一万名外国志愿者在西班牙战斗,其中过半来自德国、意大利等当时的右翼法西斯政权;这些人无法安全返国,西班牙政府遂授予他们荣誉公民资格,并纳入人民军。其余人员则被遣送回国。国际纵队于10月底在巴塞罗那进行了最后的游行,总统与总理皆到场致意;图为国际纵队战士恋恋不舍离开巴塞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