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墓地:寒酸简陋,和朱元璋陵墓相比,诠释何为成王败寇


【陈友谅塑像】陈友谅(1320年-1363年),元末著名起义领袖之一。1360年,陈友谅称帝,国号汉。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决战鄱阳湖,结果兵败突围时中流箭而死,终年43岁。尽管是失败者,朱元璋对陈友谅的评价甚高,“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陈友谅墓是文物保护单位】陈友谅死后,部下“还尸武昌,葬于黄鹄山南麓。”陈友谅墓地早在1956年就成为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与其他命人墓地不同的是,陈友谅墓地不收门票,整座墓地占地约200平方米。
【墓前石牌坊】陈友谅墓地前有一座三拱石牌坊,石牌坊是民国风格,非常醒目。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当时配得上这八个字的人并不多,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人逐鹿天下,这里面陈友谅的实力最强劲,因此他最终走向失败也让人唏嘘不已。

【墓前石牌坊】关于陈友谅失败的原因,史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友谅奋臂黄蓬,提戈荆楚,屡破坚城,固为一世之雄焉。然其之戕主帅,弑天完,凶戾罕俦,残虐无厌,终至于亡。”朱元璋则认为是:“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陈友谅墓地】陈友谅坟冢用红色砂岩石材围砌,坐北朝南,背靠长江大桥引桥,墓前竖有两米多高的水泥镶嵌的麻石墓碑,上书“大汉陈友谅墓”。如果大家游览过南京明孝陵,就知道陈友谅这个墓地实在太寒酸简陋了,成王败寇一目了然。
【生平事略石碑】翻阅《明太祖实录》,笔者找到一段朱元璋对陈友谅政权的评价,“陈氏之政,非为勇将健卒,由其上下骄矜,法令纵弛,不能坚忍,恃众寡谋,致至于此。使其恃重有谋,上下一心,据荆楚之富,守江汉之险,跨豫章,连闽越,保其民人,以待机会,则进足以窥中原,退足以抗衡一,吾安得而取之?举措一失,遂致土崩,此诚可为鉴戒者也。”别人这样说可能有意见,朱元璋作为对手,这样说就有道理了。

【远眺陈友谅墓地】明朝时期,陈友谅的墓地逐渐荒芜,成为湖北按察使署的花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革命党人万耀煌、耿仲钊等人意外发现这座墓地,并建议重新修缮。辛亥革命后,陈友谅墓地多次得到修缮,最终成为今天的模样。
【陈友谅坟冢】陈友谅战败突围时,因流矢中箭贯穿眼睛和头颅身亡,次子陈理在武昌被拥立继位,改元德寿。短短一年后,朱元璋御驾亲征,当大军兵临武昌城下时陈理出降。朱元璋出于“收服人心”考虑,封陈理为归德候。数年之后,朱元璋将陈理送往高丽定居,再后来陈理与高丽皇族通婚,子孙繁衍至今。
【朱元璋的明孝陵】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朱元璋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规模空气,南抵孝陵卫,东起灵谷寺,西至城墙,纵深2.62公里,陵垣周长达22.5公里,是中国现存最大、地宫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之一,它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里帝王陵的形制。